有心安便有民安与国安

2017-10-23 07:45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欧阳金雨] [责编:夏博]
字体:【

社会心态既指向未来发展的软实力,也承载以人为本的具体诉求。当“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其背后的现实挑战与深远意义值得仔细思之。

今天的中国站在一个重要的转型关口,既面临难得发展机遇,也面对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社会情绪总体健康和谐,但日益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态势。几年前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曾总结当前存在的几大社会病症:看客心态、社会焦虑症、习惯性怀疑、炫富心态、审丑心理……诸如此类的不良心态,对社会发展与改革进程可能产生抵触消解,的确需要引起关注。

那么,“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从何而来呢?其实,我们已经行进在培育的道路上。

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十九大描绘的民生美景,就是民众自尊自信的重要支撑。发展中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每个人在工作生活中活得更有尊严了,社会心态自然也会更加自尊自信。

理性平和从哪里获得?理性相对于感性,平和相对于急躁。许多情绪化的不满宣泄、非理性心态,经常是因为具体的利益问题而诱发,背后往往缺乏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十九大报告要求“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可谓切中要害。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着手,在法治的轨道上维权用权,方能在源头上解决问题。

积极向上从哪里起步?多一些“正能量”的传递,就能少一些“负价值”的影响;多一些“最美”的张扬,就会少一些丑陋的蔓延;多一些“我若光明,中国便不黑暗”的共同体意识,就会少一些漠不关己的“看客心态”。十九大报告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在远离北京数千公里甚至更远的场域激荡起无数浪花,本身就是“正能量”的传递和张扬。

“有心安,便有民安,便有国安。”一位十九大代表的发言展露了万千民众心声。

欧阳金雨

责编:夏博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