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前夕,各地月饼市场火爆,因为家家都要买月饼过中秋。然而,月饼市场属于“短命”,也就在中秋前火爆一阵子。中秋一过,昙花一现的月饼,就像过了气的“嫔妃”一样被打入了冷宫,无论商家如何打折,就是很少有人问津。中秋节前做的那些月饼都卖掉了吗?当然没有,那么,每年剩下的月饼都流向了哪里,又是怎样处理的?(10月8日四川在线)
月饼质量问题年年都会暴露出来,典型的则是知名品牌桂生圆曾因用陈馅生产月饼被曝光。退市月饼被“回炉再造”,或者使用陈馅加工,名目繁多的添加剂让月饼变得更加光鲜美味的背后,暴露出来的是有关部门的失职和对阵地的失守。国家有关部门早在十多年前就已明确规定——退市月饼要销毁,严禁馅料改做其他食品。
尽管“严禁使用陈馅制作月饼”已经成为一项强制性执行标准,但多年来,“陈馅月饼”“古董月饼”等暴露出的月饼质量问题,要么是内部职工举报后被发现的,要么是经媒体曝光后有关部门才去查处的,要么是民众发现质量问题举报后才被处罚的,很少是有关部门主动发现和查到的。即使查到有质量问题的,大多也只是罚款或要求整改了之。因此,出现退市月饼被“回炉再造”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关部门一定要对企业月饼生产和销售的每个环节严格把控,对企业生产了多少月饼,销售了多少要有一个“明白账”。要建立公开透明的“退市月饼回收上报制度”,主动出击,不能听凭企业和商家的自行操作。责令月饼生产、销售厂家和商家提供销毁“退市月饼”的地点、时间、数量和方式,并及时向社会予以公布。同时,要对食品加工企业的馅料等进行定期抽样检测,防止陈馅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事实告诉我们,要靠那些无良无德的食品生产企业自律是不可能的,食品监管部门要扎紧安全防范的篱笆,把食品生产监管常态化、制度化,而不是在节日期间做流于形式的监管。一旦出现退市月饼“回炉再造”“陈馅月饼”等问题,重拳除了落在不法分子身上外,还要落在相关监管者身上,对有关部门监管区域发生食品问题的,也要追究有关部门的监管责任。胡建兵(江苏职员)
责编:曾晓晨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