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新实践·新湖南丨“四大体系”:谋划创新发展新格局

2017-09-26 07:37:2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陈湘满] [责编:蒋俊]
字体:【

“四大体系”:谋划创新发展新格局

制图/周双

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构建“四大体系”,即科技文化创新体系、现代产业体系、新型城镇体系、综合交通枢纽体系。这是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建设经济、科教、文化、生态、开放“五个强省”,落实“一带一部”发展定位,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重要发展抓手之一。

1 加快构建“四大体系”的时代背景与重大意义

加快构建“四大体系”,是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变化的情况下,中共湖南省委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做出的决策部署,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从国际环境看,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既蕴含着重大机遇,也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为加快构建“四大体系”既提供了广阔空间,又提出了紧迫要求。从国家层面看,三大国家战略和倡议的实施,促进了我国东、中、西部区域之间的合纵连横,有利于打造出新的经济增长极、增长带和城市群,实现国内与国际经济发展互联互通,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对外开放新局面,加快构建“四大体系”是当务之急。从湖南实际看,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加快构建“四大体系”是实施该战略的具体抓手和重要支撑,关系到该战略能否顺利实施。

“四大体系”是落实湖南“一带一部”发展定位、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重要抓手。加快构建“四大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稳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根基;有利于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区域发展水平;有利于快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全面提速新型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全力拓展和营造开放发展新空间新环境。

2 加快构建“四大体系”的现实基础与当前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强大思想武器和根本行动指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提出的“一带一部”“三个着力”等重要指示要求,全力推动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落地生根,实现了全省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为加快构建“四大体系”提供了良好基础,但也还面临一些挑战。

湖南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新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区域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科技文化创新水平大幅跃升,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初显;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城镇体系结构日趋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运输服务水平整体提升。但仍面临一些挑战: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创新基础有待夯实;产业转型升级面临新挑战;城镇发展动力与质量有待提升;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建设任重道远。

3 加快构建科技文化创新体系:格局与举措

推动落实湖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宏伟事业,要加快建设形成创新主体充满活力、创新链条有机衔接、创新治理更加科学、创新效率大幅提高、科技文化与经济发展高度融合的创新新格局。创新主体充满活力:各创新主体具有较高创新素质和创新动力,企业创新热情高涨,科研机构研发积极,制度设计科学合理。创新链条有机衔接:围绕某一个创新的核心主体,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知识创新活动将相关的创新参与主体连接起来,以实现知识的经济化过程与创新系统优化目标的功能链节结构模式。“十三五”期间,湖南要构建十大领域产业技术创新链,实现创新链条的有机衔接。创新治理更加科学:创新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延伸,在现代化的创新治理系统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定位合理,科技计划管理体系科学,多元管理主体参与且分工明确。创新效率大幅提高:构建创新政策支持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无缝对接,促进创新效率的大幅提高。科技文化与经济发展高度融合:科技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发展经济以科技文化创新为驱动,科技文化创新以经济发展为重要目标,真正实现经济和科技文化互融共促。推动文化与金融、科技、旅游的融合力度不断加大,逐步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加快构建科技文化创新体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实施重大科技工程项目攻关: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科技项目,实施重大科技工程,实施省级科技重大专项。推进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发挥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增长极的辐射带动效应,构建具有湖南特色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强创新型城市建设,强化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补齐县域经济发展短板和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全面贯彻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加快制定和落实深化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分配等改革措施,建立健全技术转移组织体系,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服务,发展壮大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立多元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投入渠道。大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趋势和新需求,构建创新创业全链条服务网络,激励广大群众创造活力,增强实体经济发展新动能。赋予湖湘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要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深入挖掘湖湘文化中“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坚韧不拔”的时代精神,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和扶持文艺创作和文化产品生产,创造更加富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创新作品、文化精品;推动湖湘文化走出去,讲好湖南故事、传播好湖南声音,扩大湖湘文化影响力。培育发展一批知名文化企业:根据行业特点,各有侧重,培育发展一批知名文化企业。建设一批文化创意集聚区:实施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对接“互联网+”战略,依托现代科技手段,加快发展网络视听、创意设计、文化博览、动漫游戏、数字出版、虚拟现实、3D和巨幕电影等新兴产业,加快重点文化创意集聚区建设。实施一批文化惠民工程:创造性开展“欢乐潇湘”“雅韵三湘”和“书香湖南”等群众文化活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继续实施建设贫困地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文化惠民工程。建立健全创新投入保障机制:建立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健全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投入制度,建立多元化的创新投入体系。加快培育集聚创新人才队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建设创新型湖南,构建科技文化创新体系,要坚持人才驱动的本质要求,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把人才资源开发摆在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形成湖湘人才群。

4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格局与举措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遵循现代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新格局。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不管是从粮食保障、原料提供还是解决就业、发展农村经济、环境保护等方面,现代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撼动。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导产业具有产业关联效应强、发展速度快、规模和投入相对较大等特点,在当前和未来能够承担在更高层次或更大区域分工的重大任务,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向更高级阶段发展,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新经济的关键。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是一个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具有高附加值、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并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等特征的新型产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是应对经济危机、实现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突破口,是实现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阶段转变的重要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是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和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自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等需求,既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又包括新兴服务业,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新格局,要从湖南实际出发,抢抓新一轮产业革命发展机遇,把握未来产业发展趋势。主要举措包括,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综合体系: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强化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工程:为加快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实施创新网络建设、新兴产业主体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聚、新兴产业应用示范、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兴产业投融资促进等六大工程。大力发展智能化、绿色化的先进制造业: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引导“湖南制造”向“湖南智造”转型,提升智能装备和产品水平,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建设智能制造推广平台,着力实现湖南智能制造重点突破、面上提升,推进智能制造发展。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工业改造升级,推进资源高效利用,发展绿色制造体系。积极发展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金融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科技服务、物流服务、现代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工业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金融服务、第三方物流、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融资租赁、人力资源服务、售后服务、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

5 加快构建新型城镇体系:格局与举措

湖南新型城镇体系将形成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以市州中心城市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布、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新格局。以长株潭为核心,建设国家级城市群:强化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地位,将其建设为国家级城市群。以市州中心城市为主体,形成“两带三组团”:发挥市州中心城市在湖南新型城镇体系中的桥梁纽带作用,需要大力培育增长极和中心城市。构筑东部集聚发展带和西部生态文化带,发挥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推动洞庭湖、湘南、大湘西城市组团发展,形成“两带三组团”的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布、协调发展:要优化布局,以长株潭为核心,以岳阳、郴州、怀化为增长极,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县城和中心镇提质扩容。培育经济中心,壮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县(市)就地就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作用,大力支持县级市和县城发展,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

打造新型城镇体系新格局,主要举措包括,实施“一核三极四带多点”区域发展战略,完善新型城镇体系结构:通过构建“一核三极四带多点”区域发展格局完善新型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形成多极竞争、多点协同的格局,打破湖南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主要瓶颈。产城融合发展,提升城镇人口聚集能力: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掘做大产业新增长点,着力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促进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以产强城、以业聚人,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基础设施、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融合发展,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统筹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和生态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改革城镇发展体制机制,为新型城镇化提速提质护航:未来五年,湖南新型城镇化将实现“提速”与“提质”双重目标,转变城镇发展方式、提高城镇发展质量的任务十分紧迫和艰巨,必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为新型城镇化提速提质护航。

6 加快构建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格局与举措

构建湖南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加快开放通道建设,形成省内省外通道联通、区域城乡覆盖广泛、枢纽节点功能完善、运输服务一体高效、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交通新格局。省内省外通道联通:通过突出南向、加强东向、扩大北向、畅通西向,逐步形成依托铁路、高速公路、水运航道以及民用航空机场全方位开放的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形成出湘的“四通道”,即形成东向出海、南向湘粤桂、西北(北向)湘欧快线陆桥和西南湘滇四大出海出境大通道。区域城乡覆盖广泛:路网互通互联。通过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四张网”,构建陆海空一体化互联互通“路网”,城乡交通统筹发展。枢纽节点功能完善:按照“零距离换乘”和“无缝化衔接”的要求,以强化衔接为核心,重点推进长沙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推进一批综合交通枢纽升级,同步配套建设枢纽集疏运设施;大力打造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运输服务一体高效:增加交通投资,提升服务能力;完善客运服务体系,方便人们出行。贯通南北连接东西:以综合运输大通道为依托,加强与全国各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枢纽型综合运输体系,打造复合型、开放型全国重要交通枢纽。

湖南要通过改革驱动、枢纽网络、项目支撑和科技保障来加快构建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化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交通管理养护体制改革。以枢纽网络为重点:综合交通枢纽规划适度超前。交通运输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和先导性的基础工程,是繁荣经济、支撑发展的“先行官”和“推进器”。因此,经济社会要发展,交通运输需先行,这是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升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城市地位,以重点项目为支撑:加强出省通道建设,完善公路交通网络;加快铁路项目建设力度,发挥湖南区域新优势;发挥内河综合优势,提高内河水运能力;加强省内支线机场发展,全面推进临空经济发展。以科技创新为保障:加强交通运输科技创新,推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重视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强化科技的保障作用。

(省社科规划办供稿 执笔: 陈湘满)

相关专题:喜庆十九大——新思想·新实践·新湖南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