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的亲笔信体现了教育之仁

2017-09-06 09:16:28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张英] [责编:曾晓晨]
字体:【

2017年暑假,沈博瑞以525分的高考成绩如愿接到烟台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录取通知书。也正是在接到通知书的那一刻,他开始有了放弃读书的想法。原因只有一个,此刻负债累累的家里再也拿不出供他完成4年学业的学费。得知沈博瑞的遭遇后,烟台大学校长郭善利专门为沈博瑞写了一封亲笔信将他唤回大学。(9月5日 《中国青年报》)

还记得前不久清华大学发表的那封《致甘肃考生魏祥: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的回信吗?一封透着无限温情,表示愿意为困难考生提供物质援助和人文关怀的回信,感动了无数人。清华也因此再次展示了自身的名校风范。

大学的性质都是一样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有用之人,而大学这个斯文、教化之地,除了教授专业知识之外,更应该以人文内涵来彰显魅力,这个人文内涵自然包括了如何对待和扶助弱者。有人曾评价清华大学的那封回信过于煽情,然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信中流露出的殷殷之情和拳拳之心获得了很多人的情感共鸣,让人在程式化的机械生活中重新得见一抹温情亮色,如果这也算煽情,相信不少人希望这样的煽情能够更多一些。

今年下半年这个新学期,除甘肃残疾考生魏祥的要求被清华大学满足之外,还有几起被媒体报道的类似事例,如广西的“最美孝心女孩”陈春林因母亲早逝,瘫痪的父亲无人照顾,被学校允许带着父亲上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免费提供居室给这对父女。这些被温情以待的新生,在人生的困厄中因为得到了来自学校的关爱,情感上必定会与学校、师长产生更为紧密的联系,归属与认同感也必会比他人更为强烈,这也是一个学校在付出温情后的最大收获。

如今有个社会热议的话题就是“寒门难出贵子”,物质条件的局限让寒门弟子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在经过十年寒窗和高考的残酷竞争之后,寒门弟子又被淘汰一大批,剩余能够上大学的,又有一大部分因为经济困窘而面临就学压力,即便有助学贷款,部分人还是会因为不忍父母再辛劳四年而选择放弃学业。“寒门难出贵子”直接佐证了阶层固化这个被说烂了的现象,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下,为寒门学子点亮希望,其实也就是在为社会阶层的流动提供可能性。

所以,一所学校极尽温情地对待困难学生,并非意图博取社会名声,而是教育加诸己身的责任让这些高校不忍见自己的学子因为贫困而流落于校园之外,不忍见他们明明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却忍痛放弃,更不忍见一个社会因为放弃那些寒门子弟而成为板结状态。教育之仁,便在于此,教育之义,也在于此。

包括沈博瑞在内的那些寒门学子已经去到菁菁校园,开启了自己新的人生,他们的未来也会有着无限的可能,此时这个青葱年代,他们已经握住了一份极大的温暖和善意,愿这份温暖和善意,陪伴他们走向人生的深处,给他们迎接风雨的力量和勇气。 ■本报评论员 张英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