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和运用好底线思维

2017-08-31 07:37:27 [来源:华声在线] [责编:夏博]
字体:【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强调,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我们强调重视形势分析,对形势作出科学判断,是为制定方针、描绘蓝图提供依据,也是为了使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看到形势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一论述的核心思想是要坚持和运用好底线思维。

古语云,“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有备才能无患。所谓“底线”原指“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界线”,引申后指人们社会经济活动范围不能超越的纵横两端界线,现指人们在社会经济实践活动中对于某种事态心理可以承受或能够认可阈值的下限、或某项活动进行前设定的期望目标的最低要求或最起码保证。“底线思维”则是以底线为导向的一种思维方法和心态,它要求做最坏的打算,追求最好的结果,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的长河中独树一帜,而其中积淀的底线思维成为了我国古人为事立德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强大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我们的先人早就开始对做事情设立底线。《礼记·中庸》里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预”的意思就是预备、防备,这样遇到事情就不用慌慌张张。这是古人对底线思维高度凝练的概括。《大学》里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的“止”,既是一种目标追求,也有暗含了底线思维的思想。

底线思维不但是一种敬畏和谨慎,其实也显示了自觉自信的气派,这种气派是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积淀的结果,是百年以来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文化的熏陶。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其内涵也愈益丰富,不断彰显着这个时代的精神,反映着实践的诉求,从横纵两个方面来剖析底线思维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涵义,成为了一种洞悉未来改革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从横向来理解底线思维,涵盖了深化改革中的全方位、多领域,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国防军队以及外交方面。可以看出全方位的改革必然要求有全面的底线,突破任何一个方面的底线都可能造成底线的全方位的突破。从纵向来说,底线思维就是立足临界点,高瞻远瞩,突出重点,善于分析和取舍,看到事物的发展远景并且对下一步要开展的行动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激发自己奋发向上,哪怕是 “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做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有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豪迈气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怎么改、改什么,有我们的政治原则和底线。”这个政治原则和底线是什么呢?首先,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政治底线就是要坚决反对任何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声”,该改的坚决改,不能改的坚决守住,绝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其次,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执笔:王克修)

相关专题:湖南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