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7·26”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底线思维推进伟大事业

2017-08-08 08:51 [来源:华声在线] [责编:刘艺]
字体:【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大学基地

底线思维是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6月28日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的,这在我们党的方法论中也是首次。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总书记再次强调要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倡导的底线思维,之所以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其推进过程中具有探索性、创造性和风险性。可能会带来风险、失误和挫折,所以全党必须坚持底线思维推进伟大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事实充分表明,坚持底线思维这一极富战略性、前瞻性、预备性和防控性的思维理念和思维方式,我国事业才能发生历史性变革,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步入整体转型升级的新起点、新阶段、新方位。

树立“三种意识”来划清底线是首要任务。只有弄清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底线是什么、有哪些、在哪些地方等基本问题,才谈得上坚持了底线思维,才能更好推进事业进步。一是树立原则意识来划底线,订立规则,亮明内政外交、管党治军等红线。对外明确宣示国家主权、领土和安全不容侵犯;对内列出人民群众最关切、问题矛盾最突出、战略改革最迫切的清单,明确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二是树立边界意识来划底线,实事求是,刚韧相济,对旗帜道路、党纪国法、国土环保、安全生产、意识形态等事关国家长远发展、战略发展的根本问题,绝不含糊,旗帜鲜明宣示底线;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内蕴规律、富有弹性的事情,从底线出发来设置合理区间,保持最大耐心和定力。三是树立短板意识来划底线,居安思危,谨慎小心,在最困难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在最糟糕的可能性上解决问题,尤其是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方面,对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形有充分的预判和准备,争取最好结果。

把握“三种手段”来严守底线是关键要义。底线明确之后,关键是要守住底线,不能踩“红线”、跨“雷区”,有效规避触碰底线带来的危害。一是抓好惩戒守底线,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对触犯党纪国法底线的任何人毫不手软,坚决依纪依法严肃查处,使其无藏身之地。二是抓好制度守底线,把制度建设提升到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坚持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让党和国家事业的各种底线明确起来、严格起来、警戒起来,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释放制度红利,回应人民期待。三是抓好教育守底线,始终用理论武装头脑、用教育端正认识,真教真育,抓紧抓实,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专题教育学习,让党员干部群众在学习中知晓底线、在行动中掌握底线、在省思中敬畏底线、在处世中规避底线成为一种常态、一种自觉。

立足“三个特征”来提高底线是基本要求。底线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是根据形势和客观实际需要而科学设定的,需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按其所需来加以调整优化。一是立足新的国际方位提底线。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体现大国责任与担当的中国方案、中国主张、中国看法、中国智慧越来越受到全世界范围内的高度评价、广泛赞誉和充分吸收,需要在今非昔比的国际地位、国际话语权、国际形象中提高底线。二是立足新的历史起点提底线。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尤其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教育、工作、收入、住房等有更高的期盼。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这些都要求我们及时提高底线。三是立足新的发展阶段提底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焕发强大生命力,实现由富向强的历史性转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将达到。在新的发展节点上,只有与时俱进提高底线,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执笔:汤素娥、柳礼泉)

责编:刘艺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