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放晴,久违的阳光带走了肆虐三湘大地的强降雨,也驱散了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霾。一些受灾地区汛情逐渐缓解,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被提上议事日程。
灾后重建,是我们抗击特大洪灾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迅速恢复生产、重建美好家园,需要我们一如既往的发挥出抵御特大洪水时那种众志成城、自强不息的精神。
无比幸运的是,我们有最坚强、最乐观的百姓。“你看哪家人哭哭啼啼了?我们这边的人就这样,再生能力强,再过一两年,照样活得有滋有味。”洪水虽呼啸而过,但它带不走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带不走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灾后重建,工作千头万绪,这就需要发挥亲帮亲、邻帮邻的传统美德,有人出人、有力出力,互助互帮。党的基层组织要继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保障受灾群众住有房、吃有粮、教有学、病有医,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积极投身家园重建、生产补损的工作。
灾后重建是系统工程,要统筹兼顾,要突出重点,破解难点,有先有后,次第推进,还要作好群众解释工作,宣传政策,做到公开透明,公平公正,让群众放心,尤其要防止群众产生误解或不理解,有情绪,生怨言,不利于灾后重建工作,反而有损党和政府的形象。
眼下,天气转好、气温回升,要格外注意防止灾后疫情的发生。省委主要领导在指导救灾时明确要求:洪水退到哪里,次生灾害防御就推进到哪里,消毒防疫就做到哪里。这些工作点多面广,落实起来有难度,光有党员干部、卫生防疫部门行动起来恐怕不够,还要继续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灾后重建要将眼前利益与长远考虑结合起来,要通过家园重建、恢复生产,注重查漏补缺、“版本升级”。比如,在湖区、山区,今后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开发应严守“不与水争田、不与山争坡”的原则;在城区,除了要提升地下管网的防洪能力,还需要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更多地融入海绵城市理念,提升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要通过这次防汛抗灾,进一步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更好地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针对薄弱环节不断完善相关工作,确保今后防汛抗灾越来越科学、越来越主动、越来越有效,让人民群众越来越放心、安心。
责编:蒋俊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