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很多微信群、朋友圈内有这样一则信息纷纷被转发:“捡到一张高考准考证,刘明炜,考点在一中,请朋友们转发,让刘明炜联系这个号码1873084****。一定帮他群发一下,这孩子一家肯定急死了。扩散,扩散,别耽误孩子高考!”警方证明这条信息为谣言,全国多个警方官方微博都进行过辟谣。每年到高考期间都会有人别有用心地传播此类谣言,只是今年准考证丢失考生的名字换成了刘明炜。 (6月4日 《武汉晚报》)
高考历来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高考大幕即将拉开,关于高考的各种信息不胫而走,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此语境下,一些地方的微信群、朋友圈等网络互动平台,都会“准时”出现“××准考证丢失、求转发”的信息。而此类信息,不仅很得“人心”,而且也很有“市场”,但绝大多数却是谣言。
从“白娅倩”到“杨雷雷”,再到“刘明炜”,不变的是准考证又不小心丢失了,变化的是“丢失人”的姓名。虽然媒体和警方每年都在辟谣,依然挡不住“高考准考证丢失”谣言的肆意传播。但这样的传播是以透支整个社会的爱心为代价的,它不仅让高考蒙上了一层阴影,而且还可能成为骗子的“帮凶”。
在高考的语境下,面对“准考证丢失”的消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一直是不少人的首选策略。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很多人都视高考为头等大事,类似充满“正能量”的消息,很多人会不辨真假就盲目转发。造谣者正是以爱心的名义,制造混乱、设置骗局。警方证实,这类信息中的电话号码有可能是诈骗电话,也有可能是吸金电话。
需要看到,谣言和诈骗傍上高考,透支的是整个社会的道德额度,掩盖的是最为珍贵的爱心律动。停留在道德谴责自然远远不够,不解决根源问题,摁下葫芦还会起来瓢,“准考证丢失”现象难免会反复出现。那么,我们究竟怎样才能做到既治标又治本呢?
让爱心持续发光发热,仅靠人们的善念和善举自然远远不够,而应依靠社会各方合力。公安部门的责任,是追查信息源头,及时封停涉案电话号码、抓捕造谣者和诈骗分子,并依法予以严厉惩罚;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是及时发布高考指导信息,包括“准考证丢失”等应急指南,曝光高考谣言、高考骗局,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公众的责任,是学会辨析甄别,做到不轻信、不跟风、不乱传,更不能以讹传讹。唯有如此,方能营造清朗的高考环境。
责编:印奕帆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