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俊
11月10日上午7点42分,我国首颗商业化科学实验卫星——“潇湘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搭载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这是属于湖南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它由长沙高新区天仪研究院自主研制,卫星入轨后将进行多项航天新技术试验,标志着我国科学实验卫星商业化、产业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从火柴、肥皂、洗衣粉等日用品,到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再到高铁、超级计算机、海洋工程设备、工业机器人,到如今的卫星上天,“湖南制造”近年来硕果累累,“潇湘一号”只是其中一个代表。比如,在日本福岛地震和核辐射的灾后重建现场,也用上了湖南装备。由中联重科与其日本合资公司共同开发的垃圾压缩车,于10月3日正式交付给日本客户,成为中国首批出口日本的环卫装备。
随着智能制造水平不断提升,湖南企业扬帆出海渐成声势。
统计数据显示,仅在2015年,湖南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就核准境外企业66家,中方合同投资额达15.04亿美元。产品出口领域涵盖工程机械、轨道交通、住宅产业化、电子信息等多个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潇湘一号”的研发单位,天仪研究院是中国首批商业航天民营企业之一。这种民营企业进入商业航天的发展模式,打破了过去航天科技大多由国家科研机构掌控的局面,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潇湘一号”由民企研发,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正不断走向完善的湖南科技体制创新,助推着“湖南制造”向“湖南智造”升级。
制造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创新,而创新之路仍任重而道远。挖掘创新红利,激活体制机制,“湖南制造”向“湖南智造”的升级,“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跨越,正给我们越来越多的惊喜。
责编:曾晓晨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