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戏晋京”折射湖南文艺发展的新路径

2016-09-11 15:34:4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胡名声] [责编:欧小雷]
字体:【

7月至9月,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精选的12台剧目陆续在北京各大剧院演出。此次展演,充分展示了近年来湖南艺术创作工作取得的新成果,交流展现了湖南优秀表演艺术家的精湛技艺,为湖南戏剧文化走出去搭建更好的平台,扩大湖南文化影响力。

近年来,湖南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鲜明提出“以作品为中心抓精品创作,以人民为中心抓创作导向,以人才为中心抓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文艺精品创作,创作生产出了舞剧《桃花源记》、湘剧《月亮粑粑》和花鼓戏《我叫马翠花》等一批有湘味、有品质的精品力作。类似文艺精品的大量出现,勾画了湖南文艺繁荣发展的现实图景,凸显了湖南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突出成果,折射出湖南繁荣文艺的发展路径。

路径之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首先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文学艺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不能远离生活,群众和生活是所有灵感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我们的创作就会变成无根之萍、无病呻吟、无魂躯壳。只有始终把人民冷暖放在心中、把万家忧乐倾注笔端,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我们的作品才能有人味、有人气。近年来,湖南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了一批切合时代主题、弘扬正能量、很接地气的优秀剧目。“湘戏晋京”的12台展演剧目中,《月亮粑粑》反映了山区教师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精神;《我叫马翠花》表现了小人物行大仁义;《天使合唱团》呈现了文艺工作者当音乐义工续写音乐梦想,说的唱的演的都是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正是在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路径之二:坚持以时代精神和湖湘文化为文艺灵魂。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文艺作品要形神兼备,能触动人的灵魂,就必须具有这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穿透力量。如何能使文艺作品感染人、滋养人、引领人?惟有把握和遵循文艺规律,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吸取湖湘文化生命养分,契合时代主题,彰显时代精神。湖南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文产强,湖南地方戏剧艺术吸取了湖湘文化的养分,历史悠久、特色浓郁,形成了具有不同风格特点的18个剧种和其他各类文艺表演形式,其中湘剧、花鼓戏、常德丝弦等还被收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是,在现代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的冲击下,这些传统的艺术形式在创作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受到严峻挑战,面临受众流失、人才流失、平台流失等诸多困境。好的艺术不应该在博物馆和历史书中沉寂。此次晋京展演的12台剧目,有湘剧4台、花鼓戏2台、常德汉剧1台、巴陵戏1台,传统戏剧占了2/3。在首都大舞台上,它们融合传统与现代、穿越过去和现实,以湖湘艺术特有的表现形式,展现了一部部既叫好又叫座的艺术精品,湖湘精神得以大放异彩。

路径之三:坚持以创造时代精品为立身之本。文学艺术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文艺工作是引领社会进步的助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的要求,正是希望文艺工作者,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以文艺更好地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是时代赋予文艺工作者的使命。然而也不可否认,湖南文艺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湖南省委宣传部等有关部门,紧紧围绕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这一目标,出台《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意见》《湖南省文化厅文艺家创作采风制度》等,建立首批32个文艺创作基地,拍摄系列电视专题片《艺术家下乡记》,引导更多文艺工作者把体验生活转为自觉行动,组织48位艺术家深入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等贫困山区体验生活。通过这些工作,创作生产出了以12台“湘戏”为代表的一批有湘味、有品质的精品力作,契合了时代主题、弘扬了社会主义正能量,表现出较好的创新意识和艺术潜质。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三个月的展演,凝聚的是近年来湖南对传统艺术的支持推动;凝聚的是多年来无数湖湘艺术家的智慧与心血;凝聚的是百年间湖湘文化的璀璨精华。相信在“三个坚持”的支撑下,湖南文艺工作者一定能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

相关专题:好戏连台!“湘戏晋京”展演活动首都开演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