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郎溪村位于芷江北部海拔千余米的明山、西晃山区,是芷江县人均收入最低、人均耕地最少、海拔位置最高的贫困村,贫困发生率超过25%。2015年4月14日,湖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驻芷江县五郎溪村工作队进驻,一年多时间来,这个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8月21日红网)
80年前的长征,是一部苦难辉煌的壮丽史诗;80年后扶贫攻坚的新长征,同样山高水长、任重道远。近年来,在脱贫攻坚这场攻坚战中,不少贫困地方的干部群众发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长征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比如芷江县五郎溪村,这个长期以来传唱着——“人多田少饿肚皮,山高坡陡路难行;养女莫嫁五郎溪,有崽还要倒插门……”古老歌谣的穷山沟,通过湖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派驻帮扶工作队带领村民共同努力,在“三个精准”(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础设施、党建工作等方面的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已然成为湖南精准扶贫的“新样本”。
五郎溪村之所以能在一年多的时间内焕然一新,原因可以分析出一二三,经验可以总结为ABC,比如精准扶贫坚决不造“盆景”,不打“金钱战术”;比如探索精细化管理机制、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比如解放思想、催生动力,形成扶贫攻坚强大合力等。这些都是五郎溪村精准扶贫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笔者认为,关键还在于扶贫工作队帮助村民精选产业项目,找准了一条产业扶贫的好门路。
我国多年的扶贫经验证明,产业扶贫是解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是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脱贫攻坚,缺了产业支撑不行。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推进,扶贫的方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从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由救济式扶贫转变为开发式扶贫。归根结底,就是要让扶贫从一次性变为可持续性。五郎溪村的巨大变化,正是得益于扶贫产业的顺势而上,为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过去的五郎溪村,村民们种水稻仅能满足自家生活需要,除了金银花产业有点微薄收入,村里其他产业几乎都没有收益,村民们大多靠外出务工谋生计。扶贫工作队来后,无论是制定一村一策,还是一户一策,都把发展产业作为重中之重,让具备生产和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有产业发展计划。如今,500多亩荒田被重新开发利用,陆续发展以蓝莓、黄桃、金银花为代表的种植业,以养蜂、养鸭、养绿壳蛋鸡为代表的养殖业,以服装加工厂、金银花加工厂、保健酒加工厂为代表的加工业等多种产业,产业发展落实到户到人。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底的1490元提高到2015年底的2490元,2016年底可达4400元,实现了经济大发展。特别是60千瓦的光伏发电站于7月20日实现了并网发电,年发电量6万多度,年稳定增收7万多元,使五郎溪村的光伏扶贫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今天,孔雀不再东南飞了,外出务工的群众纷纷回来在家门口就业,回乡创业的热潮已成新常态。五郎溪村,产业扶贫将妈妈们带回了留守儿童身边,亲情不用再远隔万水千山、望眼欲穿。
就湖南而言,近些年的发展有目共睹,但不可否认的是,老少边穷地区依然存在,扶贫攻坚的步伐依然沉重。“十三五”期间,湖南有465万人口需要脱贫。省委、省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第一民生,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要如期走完这段艰巨的新长征之路,五郎溪村产业扶贫的模式给我们深深启示。
学习借鉴精准扶贫“五郎溪样本”,需要各地认真寻找根植于本土的特色与优势,因地制宜谋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立足实际,重新审视自身的基本情况。其实除了土特产,每个地方还有不少值得开发的特色资源。比如不少民族地区风情浓郁,可以打造民族文化品牌;一些地方尽管偏远落后,可生态优美、风景宜人;一些地方虽然产业贫弱,但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些资源只要得到科学、合理、及时开发,就能转化成后发优势。通过精准摸底、掌握情况后,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产业布局,否则只会形成盲目跟风之势。而一旦实现了产业的精准定位,就要在资本引进引导、本土企业培养、知识人才储备等方面,加大机制创新力度,整合资源、科学规划,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具备竞争力的市场品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产业扶贫。
责编:印奕帆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