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的十八洞村经验

2016-02-18 09:04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寥若星辰] [责编:刘艺]
字体:【

近日,中央电视台《治国理政新实践——“十八洞村”扶贫故事》,持续深入报道我省花垣县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生动实践和典型经验,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在与村民促膝交谈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战略思想。两年多来,“精准扶贫”从理念转化为实践,成为了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在“精准扶贫”发祥地十八洞村,“精准扶贫”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十八洞村地处大山深处,人均耕地只有八分多,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扶贫工作队进驻以前,全村年人均纯收入仅有1400元,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外出务工,村级集体经济几近空白。泥泞的土路、低矮的泥巴墙屋以及因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的“空心化”状态,至今让工作队员记忆犹新。两年多来,工作队带领全村群众,坚持“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精准发展支柱产业、精准改善居住环境、精准服务民生事业、精准创新扶贫机制”,探索出了可推广、可复制的农村扶贫开发模式。

精准扶贫贵在“精”,就是要扶出“精气神”、扶出生产力和战斗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十三五”期间实现现行标准下所有贫困县摘帽、贫困户脱贫目标,真正做到小康路上不让一户群众掉队,关键在于调动群众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队进驻时,十八洞村村民中“等靠要”的思想浓厚,对扶贫规划、产业发展等工作热情不高。光靠干部唱独角戏,精准扶贫的路子很难走下去。针对这些问题,工作队主动作为,以村民评议为抓手,引导村民出工出力,陆续完成通路、通水、通电和改厕任务,让村民看到了变化。村容村貌变了,村民的思想观念也变了,许多村民从“农民”一跃变成“社员”、“股民”,成为了产业发展、产业兴村的骨干力量。

精准扶贫重在“准”,就是要扶真贫、真扶贫,帮在关键点、扶在要害处。脱贫攻坚成败在于精准,在于瞄准真正的贫困户,加大资金、政策、工作等投入力度,提高扶贫开发的质量和效益。工作队坚持贫困户精准识别,明确“九个不评”的标准,如对不务正业的、懒惰成性的家庭不评。对识别出的贫困对象进行建档立卡,逐户制订脱贫措施,采取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集中力量予以扶持,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脱贫目标。目前成功识别出贫困户120户、共483人,群众意见小了,真扶贫、扶真贫也落到了实处。

精准扶贫要在“实”,就是要真心实意、真抓实干,让村民拥有实实在在的民生获得感。在工作队带领下,十八洞村以猕猴桃、烤烟、蔬菜等为主的种植业,以湘西黄牛、生猪、山羊为主的养殖业,以苗绣为主的手工艺加工业,以农家乐、红色旅游为主的乡村旅游业,以劳务输出为主的劳务经济业等“五大产业”架构已基本搭建,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目前,全村正在抓紧开发1000亩猕猴桃,烤烟、蔬菜、油茶、冬桃已成规模,苗绣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全村劳务输出200余人,年人均劳务收入在2万元以上。

责编:刘艺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