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当学“十八洞村”

2016-02-17 09:37:5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湘中飞舟] [责编:印奕帆]
字体:【

“十八洞村”扶贫故事,这几天连续在中央电视台CCTV《新闻联播》栏里播出,引起关注,引发热议,特别是就如何推广、如何复制“十八洞村”精准扶贫新模式、新经验格外引发关注。

“十八洞村”是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花垣县的一个典型的苗家山寨,因寨里有十八个溶洞而得名。过去,由于保守封闭,村民们互不往来,搞产业也是单打独斗,全凭自身的本事吃饭,有能力的人家还好一点,没什么技能特长的人家家境可谓是穷得叮当响,全村人均纯收入仅有1600多元。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来到了“十八洞村”,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改“灌溉式”为“滴灌式”,改“撒胡椒粉式”为“握指成拳式”扶贫,集中力量在“精”“准”上下功夫,唯有“精准”才能确保“全面”“彻底”脱贫,实现“全面奔小康”。并要求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新模式。

而今,两年多过去了,“十八洞村” 精准扶贫模式探索得如何?到2020年能否实现全面小康,又有哪些值得推广、值得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猴年伊始,春节过后,央视带着大家跟着镜头走进了“十八洞村”,起底两年多来十八洞村的发展变化,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展现“十八洞村”的扶贫情况,让大家通过镜头,通过鲜活的事例、生动的故事,去观察、去思考、去借鉴十八洞村精准扶贫新模式,因地制宜学习、借鉴“十八洞村”扶贫经验及做法。

通过镜头,笔者认为“十八洞村”的扶贫模式确实是有不少地方可圈可点,可学可行。“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一条颠不破的真理,也是精准扶贫的基础工作,路通了,产品、特产才能出去,资金、技术才能进来,俗话说:“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了,也只是迈好精准扶贫的“万里长征第一步”,但这一步至关重要。这是快速改变原貌的关键一步,也是快速增强信心的关键一步。是“强心剂”,是“决战书”。村民是很实在的,“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出样子看”。有了这立竿见影的变化,村民脱贫致富的决心与信心就有了,干劲也就足了,有些问题也就说得通、好解决了。

第二步,就是要 “扶贫先扶精气神”,解决好“等靠要”的思想,打通“精”“准”扶贫的“任”“督”二脉,找准脱贫致富的路子。像中医一样通过望、闻、问、切,号准脉、看准病、开对方,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广开财路,既要打开群众“心急要吃热米饭”的思想疙瘩,也要打开谋划大产业的“铁锁”,做到长效与短期相结合,用活用足用好产品、产值、养殖等有生资源。如十八洞村,就是用好他们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开种猕猴桃产业;利用十八洞村妇女的苗绣绝活,成立苗绣合作社;立足当地水草肥美的特点,带领大家发展养殖业等。

第三步,找准路子,扶上一程,让脱贫致富走得稳。精准扶贫开出了“方子”,找准了路子,这并是就结束了,而只是刚刚开始。脱贫返贫现象,为何时有发生?就是没有做到产业致富、实体兴业。缺乏脱贫固本的长效性。扶贫就是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让每家每户都有一个致富的“活路”,精准到每一家、每一户、具体人上。充分利用好人这一关键因素,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人而宜,因家庭而宜,各家走好各自脱贫致富的路子,稳稳的帮助他们开源创业,勤俭致富。唯如此,才能让脱贫致富的路走得稳妥、走得实在、走得踏实。

相关专题:习总书记牵挂的十八洞村脱贫了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