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宝
核心提示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要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本源性支撑,又要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建构时代性话语,形塑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作为中华文明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文化底蕴和丰沛精神力量,奠定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民族底色。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要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本源性支撑,又要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建构时代性话语,形塑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遵循“两创”方针,赓续中华文脉,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关键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血脉的赓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能搞文化复古主义,也不能搞文化激进主义,更不能搞文化虚无主义,而是要坚持文化自信自立,实现“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增进对中华文明的认同,自觉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因此,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自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滋养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要坚持守正创新、固本培元,主动适应新技术变革,创新历史文化资源活化机制,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厚重文化兴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不断丰富文化供给,进一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紧扣时代主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使其同当代中国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同现实文化相融通。
——发挥以文化人的价值功能,提升“人的现代化”水平。“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人的现代化包括人的生活品质、人的精神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等维度。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着每个人。“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因此,要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场景,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感受、体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身心、引领实践、激励创造。
秉持“两个结合”,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首先,准确把握基本契合点,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必须深入挖掘两者在社会理想、情怀理念、革命意志、价值取向等方面能够融通、互补之处,在同向而行中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助推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实现。
其次,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场域,建设文化强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以实践导向提炼高质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使之契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
再次,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两个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有助于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要牢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历史主动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知行合一、天下大同等文化基因,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范式。
推动“交流互鉴”,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合”理念的时代注解,不仅深刻回答了如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开掘出全人类共同价值,而且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蕴和世界意义。
一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自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保持清醒的民族文化主体性,营造源流一体的中华文化生态,坚决反对“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主流化”等错误论调,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以文化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自信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二要秉持开放包容,尊重并借鉴外来文化。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各国文明中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契合的养分,以自信开放的姿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让中华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让中华文化所蕴含的理念与智慧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时代发展提供正确指引,为人类文明作出中国贡献。
三要创新话语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一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和叙事体系,不断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不断提高塑造国家形象、影响国际舆论场、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能力和水平。精准掌握信息化条件下的传播特点,创新内容形式,提高传播艺术,加快技术创新,推进中华文化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区域化与分众化表达,为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文化环境。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为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话语传播问题研究”(18YBA286)阶段性成果】
责编:朱倩萱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