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小勇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讲求科学方法,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对改革和法治、破和立、改革和开放、部署和落实等关系作出深刻阐述,为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提供了科学指引。“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处理的首要关系,需要深刻把握其内涵要义,提高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律性认识。
改革为法治提供不竭动力。首先,改革能够推动法律体系的调整与完善。改革往往通过对旧的生产关系、旧的上层建筑进行局部或根本性调整,以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进一步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实现经济基础的不断壮大和可持续发展。当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旧有的法律体系作为上层建筑往往难以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改革便成为打破僵局、推动法律体系调整与完善的关键力量。其次,改革能够促进法治理念的更新与深化。改革推动法治理念从形式法治向实质法治转变,这意味着法律不仅要保障程序正义,还要确保结果的公平,真正实现法律的公正性和合理性。改革推动法治理念从静态法治向动态法治的转变,这意味着法律能够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及时反映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最后,改革能够提高法律实施的效率与效果。改革可以优化法律体系,通过废除过时的法规和制定新的法律,确保法律与社会现实相适应,从而提高法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包括简化法律程序,使得法律实施更加高效;强化法律监督和执行力度,提高法律的权威性和执行力;促进法律教育和普及,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自我执行能力。
法治为改革提供重要保障。首先,法治有利于保证改革方向。“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改革措施在法律框架内进行,是为了防止改革过程中出现权力滥用和不公正现象。法治通过明确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为改革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和方向指引;通过司法审查机制,对改革措施进行监督和制约,防止改革偏离法治轨道,在维护法律的权威的同时保障改革得以顺利进行;通过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为投资者和经营主体等提供了可预测的环境,为改革提供了长期规划的依据。其次,法治有利于规范改革进程。在改革过程中,法治通过法律的制定和修订,为改革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司法机关则对改革措施是否符合宪法和法律进行审查,确保改革不会偏离法治轨道。遵循公众参与、听证会、公示等法定程序实施改革措施,提高公众对改革的接受度和支持度,为改革提供反馈和修正机会,规范改革的实施过程。再次,法治有利于化解改革风险。如通过法律审核和合规审查,识别和预防改革过程中因违法操作而引发的法律合规风险;通过司法审查机制,对改革措施进行监督和制约,确保改革不会偏离法治轨道;通过常态化的风险隐患排查和预警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共性风险,减少改革过程中的损失和社会风险。最后,法治有利于巩固改革成果。通过确保改革措施的合法性,避免改革过程中的任意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增强改革的正当性、权威性、成效性。
坚持改革与法治相互促进、相互协调。首先,坚持改革与法治相互促进。一方面由法治为改革提供合法性和正当性,确保改革措施不会违反现行法律,同时保障改革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另一方面,法治体系本身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完善,以改革推动法律体系的现代化,使之更加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和挑战。同时平衡改革与法治。既坚持用法治支持改革,确保改革措施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又坚持用改革推动法治,以适应社会变化和解决新问题。其次,坚持改革与法治相互协调。改革与法治的协调是实现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关键。这是因为,改革可以推动法治的进步,而法治的完善又可以为改革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改革和法治相互协调,以实现社会的整体进步。一方面,改革在追求效率和速度时,不忽视法治的原则和精神。另一方面,法治应成为改革的助力。政策制定者和法律实践者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以确保改革措施既符合法律要求,又能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湖南科技学院基地特约研究员。本文为2024年度省重点马院专项课题重点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哲学研究”(24ZDBM23)阶段性成果】
责编:洪晓懿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