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渠种田” 推动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梅婷婷 楼骏]

梅婷婷 楼骏

坚定不移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首要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高度凝练了“六力”建设框架。其中,“思政引领力”列居首位,这是对大会重申的“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有力呼应。只有深刻领会“大思政”视域下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根本要求,让各门课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才能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政学习的互融互通,形成贯穿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的内化效应。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收获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有力提升了立德树人成效。同时,伴随思政建设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对课程思政“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硬融入”“贴标签”的现象,导致建设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重复性、碎片化等问题,偏离了人才培养的规律。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和高水平“工匠型”人才的主阵地,除了理直气壮开好思政理论课,更要注重职业教育所凸显的“专业导向”特点,更加强化将思政元素“滴灌式”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效提高人才培养效果。

推进“双向”设计,深化“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理念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课程思政”逐渐成为高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重要理念和创新实践。而后,“专业思政”以更加融通的立体架构,将思政育人理念贯穿专业建设全过程,成为“课程思政”的系统化提升。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为推动两者深度融合作出部署。

高职院校应系统设计思政教育目标并落实到相应课程中。比如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应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农学类专业课程,应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艺术学类专业课程,应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等等。同时,建立一个“校+院+专业部”三级联动的运行机制,制定一套“专业+课程”双向互动的一体化建设规划,打造一批包括课堂、课程、名师在内的示范精品项目,形成“党建引领、示范带动、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

探索“双融”模式,构建“多元+协同”思政教育体系

专业建设与思政建设作为新时代高校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实践,两者同向同行、相互融合至关重要。特别是行业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应坚持以专业为引领、课程为载体,将思政元素有指向性地融入课程“点位”、连接专业“主线”,构筑起思政育人目标的同心圆。

高职院校应通过建立“专业思政”元素库,着眼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细化不同环节思政要点,将课堂育人与美育劳育、实践教育、创新创业等有机结合,提高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协同育人成效。基于专业认证模式,以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建立“专业思政”支撑体系,不断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共建产业学院、共同体联盟、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探索建立“全链式”实境实战人才培养机制,将爱国主义精神、科学家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等融入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在知识学习、技能传授与价值引导的多重效应中充分营造“专业+思政”相互渗透的教育氛围。建立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参与的考核机制,全面评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思想政治表现和职业素养,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报国热情和职业使命感。

强化“双重”赋能,提升“党建+业务”思政教育质效

新时代背景下,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要求高校在构建“大思政”总体育人格局中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为推进“三全育人”机制走深走实注入源头活水。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作用,构建以“学校党委+学院党总支+党支部+教师”的“四级联动”机制;发挥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1+1>2”的互融共进优势,牢固树立“党建引领思政、思政融入专业”理念,探索“理论+实践+案例”三维融合的思政教学模式,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开展基层党组织跨院、跨校结对共建,构筑思政资源共享平台,用数字化进一步激活思政教育创新活力。

思政教育的成效,关键在教师。课程思政没有规定的模式、现成的模板,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必须经过教师消化、加工才能有效使用。因此,应充分发挥党建“双创”等指挥棒作用,激发广大党员教师示范引领的主动性,以各二级学院、专业部为单位建立集体备课制度,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开展“专业+思政”集体研学,进一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同时,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学科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教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增加学生对专业思政价值引领、思维启迪、职业精神传递等方面的评价,形成动态的反馈机制;聘请退休资深教授为督导员,强化对专业思政的常态化督导,不断推动思政工作提质增效。

【作者单位: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本文为中国水利教育协会2023-2025年水利职业教育研究课题“水利职业教育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一体化建设研究与实践”(2023SLZJ15)阶段性成果】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蒋俊

三审:鲁红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