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评论员 曹茜茜
“有人唱衰记者行业,我哪有资格歇脚?”10月16日上午,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播发了浙江广电记者杨川源在2024中国新媒体大会开幕式暨主论坛上的发言全文。她用“三大难题”和“三个答案”,讲述了传统媒体记者向全媒体记者转型的经历,坦言自己还远未到“停一停,歇一歇”的时候。
面对媒体深度融合时代命题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主流媒体如何将这次论坛上激情四射的“金句”转化为践行“四力”的有效举措,推出更多打动人心的新闻作品?
无论是新媒体小屏的流量,还是传统主流媒体曾引以为傲的权威性,内容生产力始终是核心竞争力,是媒体的立身之本。例如,杨川源提出“从‘我’怎么到‘你’”“‘长话’怎么‘短说’”“怎么把理论讲到心里去”三个问题,又分别以“放下套路,不端着”“让宏大的主题脱去厚重的外衣”“立足发展,走进人心”作了回答。这“三问三答”,与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刘晓鹏提出的“内容创新的‘三个奔赴’”、人民日报社碰碰词儿工作室负责人刘莉莉提出的“先通情、再达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正能量的优质内容,流量自然来;有大流量的媒体,更有责任推出正能量的优质内容。
记录时代风云、守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是媒体人义不容辞的职责使命。客观而言,单从流量与传播的角度去考虑,要做出“爆款”并非难事。可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一个小小的“点火器”就能产生现象级的传播效果。但媒体人不能只是流量和数据的拥趸,我们对“10万+”“100万+”望穿秋水,更对新闻真实性、新闻客观性矢志不渝;我们热情拥抱新技术、新浪潮,但始终牢记技术是手段、内容才是灵魂;我们为“一手新闻”“头条新闻”日夜蹲守,同时爱惜自己作为“过滤器”“把关者”的羽毛……传播方式在改变,传播技术在进步,但永远不能忘记“为了什么而出发”。
尼尔·斯蒂芬森的小说《雪崩》中有一句话,“琐碎得像一缕水汽的小事,她却能从中凝结出事实的露珠”。无论众声如何喧哗、技术如何汹涌,原创仍是社会最宝贵的资源,思想仍是媒体最重要的品质,理性仍是时代最需要的力量。目及峥嵘万象,心怀春风温情,主流媒体的荣光永远在前方。
责编:印奕帆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