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呈现形态和现实路径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钟君]

钟君

核心提示

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呈现形态具体体现为“五个新”,即新设施、新技术、新装备、新场景、新业态。文化和科技融合可以着力从价值引领、技术突破、发展产业、繁荣事业、改革创新、安全发展六个方面进行推进。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近些年,文化和科技融合势头正劲,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各国蓬勃发展。以人工智能、元宇宙为例,全球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由2019年375亿美元猛增至2022年4328亿美元,扩大了10余倍;元宇宙产业规模由2021年1591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4788亿美元,年均增长70%以上。由此孕育的AIGC、数字人等前沿技术,正在成为引领全球科技创新的主流方向。面对这一重大机遇,世界各国和跨国公司纷纷展开布局、抢占先机。那么,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呈现形态有哪些?究竟怎么样融合?

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呈现形态

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呈现形态集中体现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具体体现为“五个新”,即新设施、新技术、新装备、新场景、新业态。需要说明的是,这“五个新”不是割裂的,而是有内在逻辑的。其中,新设施属于基础底座层,是发展新技术、新装备、新场景、新业态的软件和硬件的基础支撑;新技术属于技术研发层,是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动力源泉;新装备属于产品工具层,是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工具载体;新场景属于行业应用层,是新设施、新技术、新装备、新业态的系统集成;新业态属于形态表现层,是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终极呈现,是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形态。

新设施,即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涉及数据的计算能力、传输能力和存储能力,主要包括文化大数据基础底座、国家文化专网、文化算力网络设施、文化创新平台等。比如,各个领域的垂类大模型,就是一个个的“数字大脑”;还比如,与5G、6G相配套的移动通信设施,就是一条条的“数据大动脉”。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是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不可或缺的硬件底座。

新技术,是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重要驱动,具有速度快、精度高、功能强大等特点,主要包括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新一代互联网、人机交互等技术。由这些先进的数字技术结合形成的有机体,类似一个人体结构的智能体。其中,大数据技术犹如流淌的血液,为文化和科技融合提供数据养分和海量数据处理能力;云计算技术犹如人的五脏六腑,具备储存和供养功能,能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访问计算资源和服务;区块链技术与人类基因的遗传性相似,可为文化作品提供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认证,帮助创作者证明作品的所有权和真实性;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犹如人体中连接着各个脏器的血管,在文化和科技融合中起着“传送带”“高速路”的作用,负责传输血液等养分;人工智能技术犹如人的大脑系统,通过学习让机器具备认知功能和自主行为;人机交互技术犹如人的感知系统,能够实现机器和人的彼此交互;数字孪生技术犹如人的皮肤、五官等外表具有呈现功能,可以打造“数字分身”,创造出令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预见,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步伐越快,各式各样的新技术将喷涌而出、加速迭代。

新装备,主要指文化和科技融合在用户终端方面塑造的新型装备。比如,具身智能装备、可穿戴智能设备、车载音视频装备、高端文旅装备、3D打印机等。长期以来,我国由于芯片被“卡脖子”,视听、摄像、设计、缆车等高端装备和精密电器高度依赖外国进口。在数智时代的今天,除前端基础设施外,用户终端装备的制造越来越成为衡量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效的重要标尺。尤其对我国而言,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迫切需要塑造一批该领域自主研发、国产可控的先进装备。

新场景,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元宇宙场景,包括文旅、文博、教育、医疗、城市治理元宇宙等等。此外,还有智能座舱、数字舞台等场景。这些新场景,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虚拟技术构建互动空间,让我们在虚拟与现实之间获得沉浸体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快速发展,大大拓展了时间、空间和人们认知范围,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这个时代已然走来,相继催生了许多过去未曾有过的新空间新场景。可以想象,伴随文化和科技融合不断深入,人类将会创造出更多智能化场景和沉浸式空间,整体重塑我们的思维观念和知识体系。

新业态,即文化和科技融合催生的新产业、新模式。仅新产业而言,就有音视频、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网络文学以及算据等产业迅速成势。比如,近年来,湖南依托独特的文化创意优势和先进制造业优势,先行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大力培育以音视频、动漫游戏、数智出版等为特色的产业生态,在文化创意智能设计、数字舞台、5G高清视频等方面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形成新兴产业集群。此外,文化和科技融合,极大促进了文化领域模式变革,形成新的文化创作模式、文化组织模式、文化消费模式、文化传播模式。比如,希音公司的生产组织模式,全新打造了服装行业的产业互联网;小芒电商瞄准Z世代消费群体,构建“内容+视频+电商”商业闭环,成为“潮流消费热点”。

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现实路径

文化和科技融合可以着力从价值引领、技术突破、发展产业、繁荣事业、改革创新、安全发展六个方面进行推进。

价值引领是首位。文化和科技融合,核心在于文化内涵而非技术形式,必须警惕文化AI化、推进AI文化化。任何失去“文化魂”、背离人性的高科技,好比一把把悬在人类头上的“双刃剑”。走好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之路,必须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各方面全过程,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以文化为科技赋魂、赋智、赋美,助推科技进步和价值实现,确保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朝着正确方向前进。

技术突破是关键。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始终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从图书、报刊,到广播、电视,再到网络视听、数字文旅,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无不带来文化传播方式和业态的巨大跃升。在新的起点上,走好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制约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重大科技瓶颈问题,以建设文化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引领,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突破文化科技关键技术为主攻方向,加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全面提升科技对文化发展的支撑作用。

产业发展是载体。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力,文化和科技融合加速了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催生了许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产业、新应用、新模式。文化这种精神生产力一旦成业,将会对物质生产力爆发强大驱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在新的起点上,走好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之路,必须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注重“新”的培育,做好“旧”的改造,推动改革和发展高效联动,抢占产业制高点,进一步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繁荣事业是目的。文化的特殊属性,必然要求文化和科技融合不能只顾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融合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运用新技术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新的起点上,走好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之路,必须加快促进文化事业和前沿科技深度融合,运用数字化技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赋能文化遗产采集存储、数字展陈和价值转化,推动主力军挺进主战场,促进数字文化扬帆出海。

改革创新是动力。新一轮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速度、覆盖广度、复杂程度史无前例、无章可循,惟有改革创新,方能闯出新路。不久前闭幕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在新的起点上,走好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之路,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运用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产业组织兼并重组、金融政策加强支持等创新性举措,克服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之间存在的转化成本、技术吸收能力、产业技术标准等障碍,打通两者进行双向知识、技术转移的通道,加速实现文化与科技的耦合。

安全发展是底线。意识形态属性是文化产业的基本属性。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文化安全乃至国家总体安全为代价。在新的起点上,走好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之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强化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意识,确保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正确价值导向,推动扭转当前国有文化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党管国有平台主流话语权趋弱、遭受美西方技术霸权威胁等被动局面,从根本上筑牢文化安全的“防火墙”。

湖南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活跃的现代文化,是湖南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丰富资源和深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2024年考察湖南期间,都讲到文化和科技融合,要求湖南答好文化和科技融合这一时代命题。当前,全国正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湖南而言,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有嘱托,国家发展有需要,人民群众有期盼,湖南自身有条件,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在全国先行先试、蹚出新路。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院长(主任)】

责编:潘华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