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翰墨之道彰显中国气派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钟霖汐]

钟霖汐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培养新时代文艺人才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文明的独特标识,是十分珍贵的中华文化瑰宝,包含着很多精气神的东西。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扬离不开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等书法教育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培养“德艺双馨”书法人才是高校书法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书法教育应自觉承担起培养“德艺双馨”书法人才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不仅要提高青年学生的专业素养、文化修养,还要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中国传统的书法教育同样强调“德”的重要性。但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新时代“德艺双馨”的概念再一次扩展、延伸,包括了理想信念的“大德”、道德品质的“公德”、法治素养的“私德”等方面。所以,“德艺双馨”书法人才应该是坚守艺术理想,努力以高尚的操守和文质兼美的作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高校书法教育应以培养具有深厚文化素养和扎实书法技能的人才为目的,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书法教育的全过程,提升书法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实现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技”“道”结合,传承精气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书法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文明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是“通人之学”。正如刘熙载所言:“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即书法艺术是书者文化修养、书艺水平、道德修养等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创作者精神的迹化。因此,“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书法总是与书家的人格紧密相连,且往往对书家的道德品格评价要重于书法技法的评价。换言之,书法是“精神与技术”的结合,是“技”“道”的合一,文化内涵是书法的第一属性。因此,书法教育不能仅仅停留于技法层面的训练,还需将哲理思想、家国情怀、审美情趣等“很多精气神的东西”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训练“技”的同时追求书法的文化内涵,通过“技道并重”实现“学术双修”,厚植内在精神和文化底蕴,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主动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守正创新,书写新时代。传承不是守旧,尊古不是复古,书法艺术同样需要守正创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表达。这就需要广大书法工作者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投身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的伟大实践,激活书法艺术中其所蕴含的审美意识、艺术精神和价值追求,以“坚持守正出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作为开拓文艺新境界”为新时代书法创作的要求,展现出立足传统、表现现代、面向未来的精神特征,彰显中国风采。鉴于此,高校书法教育要根据时代要求优化学科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帮助学生跳出专业领域,广泛涉猎文史哲乃至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把专业教育变为“成人”“成才”的大教育。还应当引导学生心系民族复兴伟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与国家命运、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书写扎根中国、讴歌时代、服务人民的优秀书法作品。

书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根系中华文化精神命脉,其传承与发展需要崇德尚艺的高素质书法艺术人才。高校书法教育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培养出既具人民情怀、又具深厚学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德艺双馨书法人才,以翰墨之道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中国气派。

【作者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本文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高校书法学专业‘艺术+思政’融合教育模式研究”(HNJG-20231169)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潘华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