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性的“旅游支教”亟待规范整治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许华凌 李丹]

许华凌 李丹

近日,某短视频博主发布一则“质疑短期支教成为生意”的视频,引发热议。调研发现,此类旅游支教目前已发展为成熟的产业链,行程大多为一周左右,报名费千元至万元不等,游玩体验的时间长于教学支教时间。这种头顶公益帽子,行旅游之实的支教,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偏离了支教活动的初衷,使支教活动流于形式主义,应及时加以规范。(中国教育报1月30日)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展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教育事业,长期坚持选派优秀干部、教师支教。前往欠发达地区支教,既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又要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个人意志品质,真正为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相比之下,旅游支教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形式主义的支教,是对真正意义上支教的抹黑,损害了支教形象。一段时间以来,拿支教做文章、立人设、赚快钱的并不在少数。他们头顶公益帽子,打着“生意经”的算盘,以“义工组织”为名,实则是商业化公司运作,这显然与支教的公益内涵形成了严重偏离。

事实上,旅游支教的参与者大多怀着各种功利心态。有的是为了给自己增加学分绩点,有的是为了给简历增加一些亮点,甚至不排除有的人参与活动谋利,这些人并不是真正的公益志愿者,他们没有教学经验和资质,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没有和孩子们在一起摔爬滚打的生活经历,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为孩子们提供最需要的帮助,甚至还打乱了孩子们的日常学习节奏,疲于应付、配合“表演”,成为帮助“观光客”们刷简历的“工具人”。

“旅游支教”行业乱象,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警觉和重视。当务之急,是认清旅游支教所带来的危害,坚持问题导向,找准问题根源,及时加以规范整治。

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斩断不法“产业链”,筑牢制度“防火墙”,强化监督“紧箍咒”,设立问题“举报箱”,施展治理“铁手腕”,落实整改“硬举措”,让旅游支教回归支教活动的初心。另一方面,“支教公司”要增强法制观念,提升法治意识,加强活动合规管理,杜绝以支教为幌子的违规行为,并帮助支教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支教任务,从而达到更好的支教效果。第三,高校和招工单位有必要增强“打假”意识,不再对志愿经历“照单全收”,而是要实测被考核人材料的真实性和含金量。最后,作为“支教者”,应该提高支教认识、端正支教态度,真正让支教成为自己提升能力和丰富经历的平台,而不是投机取巧、装点门面、自欺欺人。

支教活动不是利益交换的工具,支教传递的应是学识、才德、温度和爱心。期望支教活动远离充满铜臭的生意场,回归支教初衷,真正为求知的孩子带去希望与未来。

责编:印奕帆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