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进秋
夜幕落下、华灯初上,结束白天的工作后来到学校,舞动水袖唱昆曲、踮起脚尖跳芭蕾……从上海市民艺术夜校超过65万人同时在线抢课,到北京、浙江、重庆等地的夜校受到追捧,“夜校热”已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白天上班、晚上学艺”的场景,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日常。某平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夜校”的搜索量同比增长980%。火热数据,更折射出夜校近年来主动求索、积极作为的成效。
夜校,对于人们来讲已经不是新鲜词儿,改革开放时期,因为“充电”“学历”等硬性需求,“夜校”也曾一度火热。与之相比,今天的“夜校”之所以火爆出圈,更在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切身体会到“一技在身”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而且,与此前的“夜校”相比,今天的“夜校”因为其“非学历化”的教学特质与“去功利化”的学习导向,更像是成年人的兴趣班,主打一个充实自我、陶冶情操的松弛感。也从曾经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逐渐过渡,其开设的课程,也更倾向于由学生自己选择。每每夜幕降临,青年夜校成为年轻人寻找答案的理想去处。有的学习PPT制作、VLOG拍摄,为发展副业、转换职场赛道蓄力;有的选报古琴、素描课,以延续儿时的爱好和梦想;有的学习红酒品鉴、咖啡拉花技艺,浑然忘我,乐此不疲,成为新时代的亮丽风景线。
当下,“夜校风”成为“新时髦”,是年轻人身边刮起的一股新风,折射出当年青年对于“诗与远方”的追求。曾几何时,“生活不仅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一度流行。这让我们看到,除了“吃吃逛逛”、躺平刷手机,所谓的“躺平”“摆烂”以及“佛系青年”,其实都是因为偏见,至少是狭隘和以偏概全,而贴在当代青年身上的标签。当代青年,下班后不再宅在家中,也不再满足于“早C晚A”的夜生活模式,在纯粹的学习过程中,年轻人卸下了紧绷的工作、生活带来的压力和疲惫,向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断求索,通过业余时间学习新的事物来更新自我、滋养身心、充实人生,成为更普遍的诉求。然而,老年人有老年大学,儿童有少年宫,年轻人要学点什么,往往只能诉诸市场化经营的教学机构,而这些机构动辄数千上万的收费,让很多人直呼“钱包承受不起”。无论是价格、场地、师资,青年夜校有效解决了年轻人“再学习”路上的痛点。诸多优势加持下,青年夜校受到年轻人的青睐理所当然。现如今,“夜校”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一座难求”“一课难求”的现象,更折射出这一群体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旺盛需求。
快节奏发展的今天,对于新时代青年而言,面临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上夜校是为了让空闲的时间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也是为他们的心灵寻找栖息之地。近年来,随着《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等文件的出台,以夜校为代表的优质教育资源加速下沉,将更多公共文化资源带进普通人的生活,沉淀出更深厚悠长的城市文化。丰富多样的夜校课程和文化活动,正契合了广大青年充实内心、提升自我、追求梦想的精神需要,是他们主动通过自我提升来寻求自我个性解放的表现。因此,面对当代年轻人热衷于上夜校这一利国惠民的好事,有关方面既要关注青年群体的需求,也要辐射到各年龄群体。通过创新方式,把公共文化服务基础工作做得更细更扎实。因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尤其文化艺术资源只有“接地气”、下沉到群众身边,融入群众生活,才能真正“活”起来、“火”起来,才能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归根结底,“夜校热”回归,体现的是年轻人对丰富的精神生活的向往,对更开阔、美好的人生的追求。用夜校学习的自我充实取代碎片化的娱乐形式显然是一种更加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正如一名参加夜校课程的同学所言:“学无止境。不管是什么年龄,哪怕离开校园了,仍然可以学习新东西,永远不会太晚。”政府部门、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共同推动青年夜校高质量发展,必须杜绝一哄而上进而一哄而散的闹剧。因为这个行业刚刚起步,还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很多人入局只是为了引流或者蹭热度。在年轻人心目中,读夜校是追寻自我、充电休闲的新方式;对政府而言,办夜校则是青年工作和人才发展的应有之义。我们要把办夜校当成一件民生工程来抓,加强对夜校课程的监管和管理,提高课程质量;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注重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不断增强夜校的吸引力,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其中,更成为终身学习社会化支持的重要场所,杜绝“走过场”,摒弃“蜻蜓点水”,确保每一门课,每一堂课,都能让前来学习的青年们眼前一亮,深感学有所得,这样的“夜校”才能让年轻人下班后的“新归处”不是昙花一现,而是长久陪伴。
如此,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幸事,大有裨益。
责编:印奕帆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