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旋律:奏响生态共同体的长江之歌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潘信林 许栩]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如果说长江是一条奔腾的巨龙,那么洞庭湖就是这条巨龙的心脏。“美丽中国长江行——共舞长江经济带·生态篇”网络主题活动不仅是一次媒体界的盛宴,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构建生态共同体的生动展现。集众智可定良策,合众力必兴伟业。要借此盛宴深入宣传生态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共享传媒经验,共享发展成果,贡献“媒”丽中国。

大美长江,万物复苏,熠熠生辉的长江经济带滋润着湖南每一寸土地。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是习近平总书记横贯中国、沟通东西、联通世界的三大战略布局,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长江经济带五湖四海的朋友共聚三湘四水,泛舟游于西洞庭湖上,一睹碧水蓝天、浩浩长江滚滚而东的神秘面纱,感受洞庭湖景新变化,共叙西洞庭湖绿色发展之美。

“掘金”血染洞庭湖,美得令人心疼

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是大自然赐予湖湘大地的一块“瑰宝”,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孕育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曾经,洞庭湖沙鸥翔集、鱼翔浅底,碧水蓝天是大自然赐予的恩惠,养育世代湖湘儿女,成为三湘四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一场“掘金”热席卷湖湘大地,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水杉、柳树等植被一扫而尽,在“狠抓大发展,忽视大保护”的错误观念下,引入短期有较高收益的意大利杨和美国黑杨等造纸经济林,一片“黑云”压着洞庭湖水,碧水浩顷转瞬即逝,随之而来的是天然屏障的湿地日渐消退,抑制野生植被生长,严重挤压候鸟、鱼类生存环境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几乎造成“千山鸟飞绝”的险境。至2016年,整个洞庭湖保护区内黑杨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9万亩,使得洞庭湖经济发展的同时,饱受生态环境恶化的困扰。天霓虹灯下的洞庭湖美得刺眼,经济发展带来的单方面享受难以填补人们精神上的创伤;美得令人心疼,用大自然的馈赠去盲目地搞“大开发”“大建设”,与共享发展背道而驰,注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知来者犹可追,铁腕治污展柔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江沿岸调研时曾痛心地形容长江:“病了,病得不轻了。”寥寥数语道出新形势下长江沿岸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17年11月1日,湖南省委、省政府召开专门会议,正式发出了打好洞庭湖生态环境保卫战、开启生态环境建设新征程的总号角。湖南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大力推动湖南高质量发展的决议》。 “目前西洞庭湖已恢复退化湿地面积八万亩,70%以上的退化湿地得到了有效修复。”西洞庭湖的治理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思想,“清理黑杨”攻坚战在西洞庭湖核心保护区打响,铁腕治理,加强非法建筑用地、填湖造路、破坏湿地等打击力度和积极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退耕还林、退牧还湿等一系列保护措施正一个一个脚印地实施和推进。“掘金”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碧水蓝天正以共享发展的理念再次在三湘四水落地开花。共舞长江经济带,大美洞庭湖正向我们徐徐走来。

美美与共,幸福生活万年长

“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宽万顷霜”是古人对洞庭湖景由衷的赞美。如今,洞庭湖“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美景重现,绿水青山再次如雨后春笋般吹拂三湘四水。这是湖南省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勇气铁腕治污的结果,也是构建“大美湖南”绿色生态的生动体现,更是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的必然结果。但一江春水不是唾手可得、一蹴而就的,洞庭湖的发展与治理必须要融入到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浪潮中,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深入推进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这也是“美丽中国长江行——共舞长江经济带·生态篇”网络主题活动的初衷。大美洞庭湖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注入活力,长江经济带也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的热潮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汇聚起西洞庭湖沿岸的发展的磅礴力量。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道出湖湘一衣带水的儿女情长,更是共享长江和谐发展的真实写照。共舞长江经济带,湖湘儿女幸福万年长。

责编:刘畅畅

来源:华声在线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