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城市交通微循环

[来源:华声在线]

制图/李雅文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

近年来,我省以高铁、高速公路为代表的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高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位居全国第一和第六。但是影响城市老百姓日常通勤的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还差距较大。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已成为我国大中城市普遍的问题,成为城镇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制约了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的提升。

城市交通微循环问题主要表现在:

——低速交通体系不健全。非机动交通路权保障不足、城市支路建设不足。以长沙市为例,截至2017年底,长沙机动车总量突破233万辆 ,目前正以月均3万辆的速度递增,人车争道给城区交通运行带来巨大压力。目前长沙市城市道路体系以机动车道为主,大部分路段通行结构偏向于机动车类。以枫林路为例,道路两侧虽然设置了非机动车道,但宽度不到1米,且路面不平。

——城市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表现在城市穿梭巴士发展不足。穿梭巴士是一种小型的交通工具,路线一般选择布设在地铁站、居民社区与商场等通行末端的“最后一公里”,以清洁能源做动力,环保、便利是其主要特征。我省除了长沙有少数穿梭巴士线路以外,大多数城市缺乏穿梭巴士公交线路。

——城市支路和背街小巷管理有待加强。城市支路和背街小巷车辆乱停摆。随意停车占道极大地增加了通行困难和交通安全隐患。如天心区水厂路保利国际广场附近,道路两侧人行道经常车满为患,行人只能从机动车道上通行。背街小巷虽然车流人流相对较少,但是乱停乱放也会引发高峰时段拥堵。城市支路和背街小巷人行道占道经营现象严重。人流较多的支路会合地带多出现流动摊贩占道经营,沿街铺面也存在超宽占道行为。社区附近的背街小巷存在监管漏洞,违规经营多有发生,影响通行效率和居住环境。

完善城市交通微循环能够畅通城市道路的“神经末梢”,保障城市内部各功能组团正常运行;打通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最大程度方便市民出行,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加快完善城市慢速交通体系。打通断头瓶颈路段,提高城市支路网密度,以支路网化解城市建筑阻隔。改变以机动车为主非机动车为辅的道路设计理念,在城市道路建设与改造过程中设置一定宽度的非机动交通道,更加倡导绿色健康出行,保障市民骑行、步行等慢速通行需要。

——加大穿梭巴士发展力度。针对现实需要,探索沿线社区、单位、群众多元合作的公交服务供给模式,灵活便捷设置线路运营组织方式(定线定站、定线不定站等),采取“走街串巷”的运行方式,联系社区、商场、轨道站点等重要地区,解决公交线路未能覆盖的盲点区域市民出行难的问题。车型选择方面,考虑到为老人、儿童及行动困难群体提供出行便利,车型选择要兼顾舒适性、安全性和便利性。线路长度方面,以服务短距离出行为目标,利用较少车辆实现高密度、高效率运转。站点设置方面,尽量设置在小区门口附近,尽量实现与地铁站点、公交干线零距离换乘。科学设置发车频率,分层级设计发车间隔,减少乘客候车时间,提高线路吸引力和公共交通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城市支路和背街小巷管理。建立城市道路整治综合协调机制,注重上下配合、条块结合。建立完善网络化、网格化管理体系,推动管理服务向社区基层延伸、向背街角落延伸。加强城市支路沿线环境整治,整体设计、多措并举,统筹实施交通道路整治、建筑立面整治、市政设施改造等。盘活城市停车资源,规范停车管理,严格查处违法停车,全面整治停车秩序。加大机动车强占人行道的巡查、处罚,加强处罚的执行。

(执笔:瞿理铜)

责编:印奕帆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