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十九大】让宣讲接地气、冒热气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朱永华]

朱永华

中国共产党的名字怎么来的?艰难岁月里,蔡和森、蔡畅为什么有高远的“初心”?为什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日,一场面对中学生的党的十九大精神下基层活动在双峰县艺芳学校举行,主讲者和同学们围绕热点话题展开了活泼而热烈的讨论。

活动主办方、蔡和森纪念馆负责人尹晓奔介绍,为了让活动入脑入心,他们结合本地的县情、当地红色资源,运用讲故事、诗歌朗诵、学习十九大英语“热词”等方式,得到了学生和老师们的好评。

确保十九大精神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站,是学习宣传十九大精神的根本要求。如何让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宣传部门、理论工作者要长于“通天线”,同时也要善于“接地气”,要根据不同受众的特点,把党的政策、国家发展方略讲明白、讲生动,争取让群众听得懂、乐意听。

“诗法自然,大匠无痕。”宣讲不等于艺术,但是宣讲必须讲究艺术,如此宣讲才有实效。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诗但求“老妪能解”:写好诗后给老太太读,如果听不懂就重新写。宣传工作者也要像白居易那样,把宏大主题转化成身边事物、通俗语言,要善用百姓话、多讲平常话,让宣讲接地气;多用干部群众身边的鲜活事例,变说教为故事,变深奥为生动,让宣讲冒热气;要善于回应干部群众的关切,将道理讲明白、说透彻,让高深的理论进得了群众的心坎里。

在以往的宣讲活动中,我省宣传工作者充分借助传统文化中多姿多彩的样式和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创造了颇具魅力的屋场党课、戏剧宣讲、微课堂等等,这些老百姓喜闻乐见、方便直观的形式应该在宣传十九大精神的活动中得到发扬光大。当然,讲究感染力也要防止过犹不及,避免“剑走偏锋”。某些地方的宣讲活动因为过于注重形式,以至于热闹有余而实效不足,游离了内容主题,把宣讲活动变成了一场综艺节目。

活泼又走心,“形散神不散”,我们乐见在这次集中宣传十九大精神的活动中涌现出更多的有灵气、接地气、冒热气、显大气的匠心之作。

责编:蒋俊

来源:湖南日报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