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看民生”系列评论⑤
“教育公平”让希望永不磨灭
今年,希希小升初微机派位派进了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她的妈妈谢女士逢人就说好,因为孩子读书的事情完全没让她操心。几年前,谢女士一家四口从株洲攸县来长沙务工,令她没想到的是,孩子在长沙上小学的事情非常顺利,特别是小升初考试结束后,女儿参加微机派位被派到了一所名校,这让一家人幸福感“爆棚”。(详见本报今日A03版)
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一直以来都为人们所关注,因为教育公平问题引发的事件和争论这些年来也颇为常见,如异地参考问题、农民工孩子在城市的上学问题、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高校招录比例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落到个体的头上,都是具体而真实的痛感,因此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呼唤也就愈加强烈。
曾经有一篇名为《我用了十八年的时间才能与你面对面喝咖啡》的文章引起了不少人的感触,文章所揭露的其实就是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之间教育的差距,在各种教育条件都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农村的孩子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且时刻都不敢松懈才能获得与城里孩子踏入社会后同样的人生平台,才能端起一杯城里孩子看来再平常不过的咖啡。这种辛酸和距离是很让人感慨的。
人们常用“鲤鱼跳龙门”来形容通过教育改变身份和命运的人,这其实体现的也是人们对教育的信赖和期望,作为一种正常、有效的向上流动渠道,教育所承载的不仅是个体、阶层的希冀,也是一个社会能否建立并保持一种公允、健康的流动秩序的保障。人民日报在做弱势群体生存状况调查时,有人就说“苦累都不怕,最怕的是没机会”。教育提供的就是这样的机会,它能让人有可期的未来,能让人有笃定的目标,而一旦教育不具备公平这一要素,那么带来的就必定是整个社会的沮丧和失望。
我国有着世界最大的教育规模,党的十八大以来,让公民享有更多受教育的机会始终被列入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首要目标,经过不懈努力,这些年也确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截至2016年底,有51.2万所学校,2.65亿在校学生;已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毛入学率达到87.5%,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相当于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教育公平全面化,不留角落地将教育公平理念贯彻到中国教育中去,尤其是在公平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有质量”这个概念,这意味着曾经的教育短板如学前教育、农村教育等,在今后都将有着质的飞升,除了“有学上”,还能“上好学”。
湖南省这五年来始终坚持“质量、结构、公平”这三大主线发展教育,教育总规模位居全国第7位,同时在“由大变强”的未来五年这个关键时期,将继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确保到2020年基本建成教育强省的目标如期实现。
教育公平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和希望是巨大的,这也将扭转社会上“知识无用论”这个观点的回潮,避免因教育不公而导致人们放弃求知这一危险的观念,可以预期,一个实现了教育公平的社会,将会是一个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充满希望的社会。
三湘都市报评论员 张英
责编:曾晓晨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