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雨看两会】用工匠精神“雕琢”民法典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欧阳金雨]

3月10日上午,湖南代表团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民法总则草案。村委会到底是什么民事身份?出手救人造成损害要不要赔偿?如何保护个人信息?胎儿能继承遗产吗?6岁孩子和8岁孩子的心理认知到底有何不同……草案中的一系列创新问题引来代表热议。

民法典,堪称“万法之母”。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都离不开民法的保护。百姓有了民法典,就有了公民权利保障书;企业家有了民法典,就知道自己的哪些经营活动受到法律保护。“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几天前,张德江委员长再次对立法质量的重要性作了深刻阐述。

立法质量是立法工作的“生命线”,而编纂一部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具有中国特色又体现时代精神的经典民法典,谈何容易。如今,立法已涉及一些深层次的制度、利益调整,其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百姓对立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不只要求有没有,更要求好不好、管不管用。不仅如此,立法的节奏也越来越快。法治实践、社会实践对立法的需求很大,要求尽快地推进。说民法典立法工作面临极大挑战,一点也不夸张。

惟其艰难,才越显勇毅;惟其艰难,就越需要具有工匠精神。事实上,稍稍观察便会发现,民法总则草案的出台过程,正秉承了严谨、细致、耐心的精神。审议现场,不少代表向媒体讲述了立法工作“背后的故事”:有对各种细节的反复推敲,对各种利益矛盾的仔细平衡,也有对调研实证的深入、专注、坚持。不仅如此,公众也在积极地参与立法。民法总则草案三次公开征求意见,第一次收到意见65093条;第二次收到意见3038条;第三次收到意见2096条。从一审的“毛坯”到三审后的“精品”,民法总则草案经过了反复打磨,才在3月8日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正是这样几近严苛的精益求精,保证了草案的质量。

审议现场,代表们观点碰撞、意见交锋,继而凝聚共识,无不体现出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正是因为民意智慧的集聚、民本情怀的呵护、工匠精神的锻造,方有法治中国的一件件“治国重器”面世。

“民法典将于2020年出炉,我们同样也要用工匠精神来执行它”,一位代表在审议现场建议道,邻座的几位代表也纷纷点头。的确如此。对每一份证据、每一个程序都进行细致核查、严谨实证,对待每一次庭审、每一份文书,也都细心专注、认真雕琢。这样的“工匠型”立法司法执法多起来,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强大。

责编:刘艺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