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不少地方在积极争取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根据有关专家的定义,国家中心城市属于现代化发展的概念范畴,是居于国家战略要津、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乃至代表国家形象的特大型都市。
“国家中心城市”,对于升斗小民来说或许有些高大上。普通市民关注的,更多的是城市给予自己的发展空间。如果工作机会少,生活压力大,子女就学、住房、就医等都演变成老大难的问题,那样城市给予个人的感受,就会是逼仄的,城市再大,都会感觉小得无立锥之地。
规模扩张是城市化进程不可逆转的趋势,能否让人诗意地栖居,则是城市自身发展的最终归宿。因而,城市发展无论规划多么宏大绚丽,最终都得以居民的生存条件、生活状态是否得以改善等微观感觉为衡量标准。
安居乐业,是人心思定的前提,也是城市得以持续繁荣的前提。最近,网上有则消息显然带着苦涩味道:一位北大本硕博连读毕业的中科院研究人员,因为买不起学区房而离开北京去南京发展。虽然此类事例只是“小概率”的个案,但毕竟击中了普通市民追求个人“小目标”时的“痛点”。
俗话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同样,城市的发展,不仅要比块头,更要比容量。近日,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比如在教育方面,《通知》提出要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这项政策看起来会增加财政支出,但实际上,这不仅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大势所趋,也会增加城市容量,增强城市竞争力,可以吸纳、安顿好农村转移人口,城镇也可以发挥出牵引区域发展的作用。
触类旁通地延展一下思考,如果能承接一线城市转移来的人口,对于长沙这样的准一线城市来说将大有裨益。那些在一线城市生活多年的人,带来的不仅是新增人口,还有相对先进的生产生活经验、思想观念以及各种与一线城市保持联系的资源。因而,倘若能出台更多包容性政策,中小城市有了大城市的宽容气度,就有可能在不争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宜居的城市自然也就是市民心目中的大城市、中心城市。
责编:印奕帆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