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电动车“上楼”,宜疏不宜堵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韩朝辉]

韩朝辉

今年5月,成都一小区电梯内电动自行车起火,造成包括1名5个月大婴儿在内的5人受伤。事件发生后迅速成为网络热点话题引发网友关注,如何将悲剧关在楼门之外、怎样对电动车进行安全有效充电和使用成为各界讨论的焦点。(新华每日电讯7月27日)

确实如此,近年来,电动车上楼充电引发火灾的新闻时有发生,给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埋下了不小的隐患。尽管很多小区楼门前都张贴了禁止在楼内对电动自行车进行充电的消防安全提示,但“上楼”禁令仅为一纸空文、形同虚设,居民推车上楼仍是常态。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有些居民在思想认识上有差距,或担心楼下充电有被盗窃风险,或担心充电桩充电费用昂贵,所以不辞辛苦,也要让电动车更上层楼;另一方面则是客观原因所致,有的地区、有的小区根本就没有充电桩,就算居民能认识到电动车上楼充电的隐患,奈何充电无门,只得冒险引电动车入室。

原因我们不可不察,但危害我们更是不能不理。虽然应急管理部下发《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对于社会普遍关心的“楼道停放电瓶车”问题,明确提出禁止在高层民用建筑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但笔者认为,治理电动车“上楼”宜疏不宜堵。毕竟,电动车是必需品,堵是无法根治的,或者说是无法实现“双赢”的。如果我们能在“疏”上下功夫,也许别是一番景象。

首先,要在思想认识上进行疏导。要强化社会宣传,让更多的居民充分认识到电动车“上楼”充电的危害,填补认识空区,做到人人知晓危害、避免危害,实现不想上楼充电。其次,要在楼下充电上进行疏通。要推进小区充电桩的建设,尤其是老旧小区,要把电动自行车充电设备安装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计划中,谨防出现充电盲区,实现不非上楼充电。最后,要在费用收取上进行疏减。有的地区、有的小区居民认识度达到了,充电桩也建好了,但还是不想楼下充,原因就是楼下充电费用太高。所以,要想真正让居民在楼下充点,实行“平价电费”必不可少,这就需要企业和物业不要唯利是图,要肩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为居民实现不用上楼充电。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