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消费”的同时要警惕“消费主义”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林子月]

林子月

2020年,受新冠疫情和多重复杂因素影响,中国居民收入全年少增约1.7万亿元。全年最终消费出现负增长。诚然,在疫情冲击后确实需要刺激经济增长来维持社会正常运转,但在各大商家费尽心思让老百姓多花钱的同时,我们应该也要警惕消费主义带来的不正之风。

从早年流行的“宁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在自行车后笑”流行语到现在李佳琦直播间的“买它!买它!买它!”,抑或是每逢情人节、圣诞节、双十一各大平台商家的角逐竞争,这些现象与其说商家们在呈现一种生活口味,还不如说在创造一道文化消费景观。人们在商家的一轮又一轮轰炸下交出了自己的钱包,虽是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经济增长,但同时也给社会添了一抹不良的消费气息。

消费主义的建构常常隐含于商品之中,如情人节送礼物与恋人间的亲密关系挂钩、双十一促销与单身人士的自我狂欢联系紧密,如此一类的文化景观在商品的批量符号化中愈发强大。各种种草类app里呈现出层层剥削下贩卖精致的奶茶与美妆,其背后都是低廉的成本和高昂的品牌溢价;在电商直播里激情澎湃的“买它”声音中,消费者为滑动手机时的几秒钟愉悦和直播间里几分钟的上头买单,究其背后都是构成利益链条的直播带货与mcn行业构成的紧密产业链。由此,在各种元素符号、概念的不断洗脑中,在季节限定、明星代言、kol推荐的背后,大家便蜂拥而上,消费出高于奶茶成本几倍的价钱来为朋友圈与微博里的几句文案、几张照片买单。

消费主义带来的不是仅让人们冲动消费,掏空他们的钱包,还会在无形之中给人们灌输不正确的拜金观念,让消费行为与身份博弈挂上了钩。商家为了刺激消费,便将宣传的商品与人们的精彩生活等同起来,网上呈现出了一幅丰富多样的消费图景:上等咖啡、名车、名酒、高端公寓、时尚穿搭、旅行、摄影等元素的出现,展现了人们富足且精彩的生活。这些美好、舒适、年轻、精彩等生活元素的展现看似绚丽多彩,但实际上随着此类元素的不断强化,人们会在信息接触中逐渐感觉到这些内容与自身的疏离感。

风靡全网“我想去看看世界”此类说走就走的国内外旅行、动辄几百的精致下午茶、难以抢到票的高端音乐会、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展等等,这些文化消费确实能够凭借精美的文案赢得人心。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匹配的消费能力,当欲望与现实发生冲突时,“名媛拼单”现象也就见怪不怪了。布尔迪厄认为,趣味是判断你属于哪一阶级的最佳尺度。趣味在生活中的表现即在于个人与生活必需品的距离,在消费主义侵蚀下的趣味则表现在有资本的消费主义文化享乐者与“打工都是人上人”的普通年轻人之间的区隔。

总的来说,在社会重建阶段确实需要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但同时也要把握好度。要用正确的方式去拉动内需,只有当广大的消费者能够理性、合理安排收支,不铺张、不沉迷于奢侈生活,这样才能使社会走上良性循环的可发展发展道路。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