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与产业迸发出聚合“当量”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朱永华]

朱永华

在首日亮相的省政协委员通道上,彭继球委员对媒体披露了他此次的建言: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优良生态系统。

朱皖委员同“道”同声:要集中力量组织实施“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行动,在推进核心技术研发、产业链上下游对接等方面,合力给予政策支持。

科技成果应用于产业,产业发展借力科技,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对“最佳组合”。从几次产业革命的历程来看,突破性的科学技术与产业的聚合带来了“当量级”的生产力进步,并引发产业领域的连锁效应。智能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科技与产业的快速紧密联动更成为主要发展特征。近年来,因为国际贸易摩擦出现的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更加强化了这个现实命题。

科技与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势所必然,但是两个“粒子”之间的聚合还需借助外力。就资源而言,湖南的科技实力在全国位居前列,有的甚至还是世界领先。多年来,政府出台了多个规划和政策激励二者“共生共荣”,但是在实践中尚未探索出理想高效模式。有时候还出现颇为尴尬的场景:一方面“两情相悦”“望穿秋水”,另一方面“千折万磨”“道阻且长”。彭继球委员就提到:在长期服务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存在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科研和经济存在“两张皮”。

说到底,影响科技成果转化、阻滞产业与科技紧密结缘的是“软环境”因素,或者说该领域的生态气候还需要大力改善提高,而好环境、优良气候也需要多方面的因素促成,需要时间的沉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打造“三个高地”、践行“四新使命”,一方面要强化优势特色领域和颠覆性前沿技术领域布局,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另一方面要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强化科技创新要素支撑,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人才链良性互动。

科技创新需要一批勇敢的探索者,在加快科技与产业结合的制度性建设上,也需要一批勇于突破大胆创新的人,需要放开手脚、激励有为、包容试错,让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孕育、催生无限的创造力。如此次彭继球委员建议创建一个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化科技创新平台,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全社会创新创业者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数据新能源”和对接渠道。

大力加快科技成果转换是时代的呼唤。发挥湖南科技创新的优势,真正让湖南的科技和产业迸发聚合的“当量”,建功于“三高四新”的宏伟战略。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