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人才“第一资源” 服务科技创新高地建设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曹升元]

曹升元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湖南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明确提出,制定实施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规划,全面塑造湖南发展新优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做强人才“第一资源”。

湖南是教育大省、人才大省,但非人才强省。在改革开放前期,我省人才或者“孔雀东南飞”,或者远走北上广,甚至被周边的武汉、成渝等地“虹吸”。直至目前,我省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仍总量偏少,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屈指可数。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布的《湖南省战略新兴产业高层次紧缺人才供求分析报告》(2017-2018年)指出,掌握核心技术、科研能力经验丰富的高级专业技术类人才的缺口最大,占整体人才缺口的55%,求人倍率较高,体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人才需求激增与人才供给紧张的矛盾。当前,我省应依托“一带一部”区位优势、“三高四新”战略优势,进一步强化资源集聚,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服务链深度融合,同时抓住后疫情时代海外优秀人才回流的契机,大力聚才引才,激发创新的聚集效应。

坚持人才优先发展理念,做强人才“引擎”。进一步落实《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湖南创新型省份建设实施方案》,深入实施“芙蓉人才行动计划”,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提升人才工作格局。强化全球意识和世界眼光,把引才聚才用才育才融入全球大环境大格局,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自贸试验区、长江经济发展带、西部陆海大通道等国家战略;建设沿京广、沪昆、渝长厦通道的三大经济发展带,推动长株潭、洞庭湖、湘南、湘西四大区域板块协调联动发展,以项目研发、技术合作为载体,健全人才工作的部省合作、区域合作、国际合作、与央企和高校的合作,做到经济社会发展到哪里, 人才工作就推进到哪里。

打造产业聚集链,做大高端“人才磁场”。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着重推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创产业等优势产业和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发展,以产业集聚人才、以人才支撑产业发展,坚持人才引育、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紧密协作、同频共振,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实现人才、科技、产业“三位一体”融合发展。

加强平台建设,厚植人才发展土壤。加快推进功能型平台、会展平台、园区平台建设, 特别是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湘江新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湘西经济开发区、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 以及一批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试验区建设;加大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 推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快长沙麓谷、株洲动力谷、湘潭智谷建设, 鼓励园区实施特色人才政策,支持各地各园区建设创业园;发挥在湘高校人才培养优势,加大“双一流”建设投入,增加部属高校在湘招生,扩大高质量高素质人才供给;在建设好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的同时,推动高校科技创新新区建设。

破除陈旧体制机制,创新人才激励服务模式。落实好我省《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力破“五唯”痼疾,进一步完善人才选用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实施个性化人才管理;探索人才柔性开发和使用新机制,完善“旋转门”制度,促进各类人才在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之间流动;建立完善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职称评定制度;创设人才“飞地”,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通过知识产权、专利、股权等政策引导,让创新人才拥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激发创新活力;推进“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围绕“人才链”构建“服务链”,对人才的户籍、子女入学、医疗保险、创业投资等提供“一条龙”服务,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作者系湖南大学党委常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研究员)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