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销”扶贫农产品是害不是爱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段官敬]

段官敬

在脱贫攻坚中,帮扶单位对接购销扶贫农产品本是拉动扶贫的一种举措,但是现实工作中不乏少数单纯靠帮扶单位“包销”的照顾式扶贫。有媒体披露,中部某高校工会为老师采购慰问品,选择学校定点帮扶扶贫地区的茶叶,不仅价格虚高“500元慰问金买回半斤茶叶”,而且“口感一般、没人愿意喝”。扶贫农产品作为群众脱贫的“金蛋”,光靠帮扶单位“包销”,能否走好长远路令人深思。

诚然,为打开扶贫农产品的销路,各地帮扶单位自掏腰包、带头购买,的确能够为扶贫农产品打开销路,让群众吃下“定心丸”。但是,扶贫产业要保持长期销售愿景,还得靠产品质量、服务、性价比说话。照顾式“包销”只能在前期为扶贫产品增添人气,形成有效的“带动效应”。否则,单靠帮扶单位对接兜底式购买,一方面难以激发出扶贫产业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容易让个别中间商家企业从中捞取“市场差异化”的利润,打出帮扶单位的“感情牌”,肆意抬高扶贫农产品的价格,扰乱了正常经济市场秩序,也薅了帮扶单位的“羊毛”,造成不良的市场环境影响。

扶贫帮扶要达到的效果是真脱贫、实脱贫,尽管造福群众、服务群众是帮扶单位和扶贫干部的宗旨追求,但是这种帮扶应该是“造血”式帮扶,通过激发出扶贫产业的竞争力、品牌力、创造力,从而能够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获取利润,为改善群众生活、增进群众收入打下坚实基础。显然,“包销”扶贫农产品的心意虽好,却不是爱是害。首先,容易造成扶贫农产品销路好、市场受众广、营销收入高的假象,当帮扶消费扶贫退却后,还能否让扶贫农产品继续走好竞争路就得打个问号。其次,扶贫农产品因“包销”兜底而过度粗糙、缺乏创新品牌,缺少系统集成性的销路机制,从前置端、到运营环节、再到专门营店等未能形成整合互融,就难以谈上核心竞争力,很有可能陷入“帮扶单位一走、扶贫产业失色”的怪圈,极不利于扶贫农产品的长远战略实施。

此外,提高扶贫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与整体品牌力,才是帮扶单位理应努力的方向之“本”,“包销”扶贫农产品靠花钱买个“情怀”与“安心”,显然也陷入了消费扶贫依赖症,未能设计出科学合理、长远有效的脱贫规划,替帮扶对象将扶贫产业做大做强。从某个角度上,“包销”扶贫农产品也是一种扶贫懒惰症。其实,“包销”扶贫农产品与领导干部直播带货“下订单任务”有本质上的类同,都是打着“扶贫献爱心”的名义,让扶贫产品销路陷入局限和瓶颈,也让消费扶贫形成某种固化性的依赖,缺乏创新性和实效性、长远性。

“包销”扶贫农产品不是长远之计,而是权宜之策。要想扶贫农产品真正成为贫困群众的“摇钱树”,就得在树立品牌、提高质量、完善渠道等方面下功夫,同时为贫困村等地区打造一支懂经营、善销售、能经济的专业性人才,如招引本地致富能手、乡土人才回村加入扶贫产业中来,为扶贫农产品真正打开广阔市场空间注入新鲜血液。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