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基层干部“匿名化”困局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陈广江]

走出基层干部“匿名化”困局

——为基层减负、为实干赋能漫谈⑤

陈广江

“千万别让人知道是我说的”“别写进去啊,咱可是兄弟,我才跟你说这些的”“领导可能嘴上不说,但会给我小鞋穿”……如今,“不提名字”已经成为不少干部打开心扉讲真话的前提。据媒体调查,干部在面临各类采访或询问时,不管主题是正面还是负面,都希望能在事后的新闻报道或者调研报告中隐去名字,基层干部“匿名化”倾向正在加剧。

别怪记者采访不细致,“不提名字”恰恰是尊重受访者诉求。在监督性报道中,基层干部往往主动“匿名”,因为“提意见就像迎风吐口水,糊自己一脸”,谁反映问题,谁去解决问题、谁就成了问题,所有吐过的槽都可能变成“锅”砸在自己身上;而在正面宣传中,基层干部往往是被“顶替”、被“匿名”,因为不能“功高震主”。

基层干部或主动、或被动“匿名”,从表象看是基层干部趋利避害心理作祟,或是担心因提出问题、讲出真话而被“穿小鞋”、被追责,但折射出当前基层治理的两个困局:一是问责泛化、简单化,有失精准,显得比较随意、随性;二是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干好干坏取决于主要领导的评价。

“英雄起于阡陌,壮士拔于行伍”。平心而论,许多基层干部都有为民造福的赤子之心,也渴望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成就一番作为、实现人生价值。可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内部考核压力和外部舆论压力之下,一些基层干部渐成沉默寡言、“缺名少姓”之人?“匿名化”倾向正在加剧,明明是自己完成了工作,却在工作总结或对外宣传中千方百计把“功劳”算到领导头上,这样容易让干部寒心。这种存在于基层干部中的真实心理状态,是需要高度警惕的。

基层治理之难,不仅难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更难在如何有效调动广大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如果长期有话难说、有怨无声、有苦难诉,干出成绩“移花接木”、出了问题自己背锅,基层干部容易期待落空,或是“无力吐槽”,甚至“佛系万岁”,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遭受重创,导致很多问题无法解决,实际上就是给基层治理埋下隐患。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走出基层干部“匿名化”背后的治理困局,除了持之以恒、下大力气整治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等,终究还要靠制度发力,通过采取针对性措施,让问责机制、考核机制、容错机制、用人机制等真正发挥作用。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