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35岁危机”应“软硬兼施”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郄琳]

郄琳

“为什么招聘都要35周岁以下?”今年34岁的老胡,最近有些焦虑。已经在快消品行业摸爬滚打15年的她,眼下正在准备跳槽。不过,浏览招聘条件后,老胡发现,不少用人单位将求职门槛设置为“年龄在35周岁以下”。这让她不得不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12月3日 中新网)

35岁门槛的设定成了职业入门标准成了用人企业的普遍共识,“35岁危机”也已经成为职场人“紧箍咒”,35岁之前要尽可能最大的发挥自身价值,找到立身之本。社会共性标准的认识的形成是由来自国家、企业、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具有复杂性,短时间内无法改变。抛开这种门槛设定的合理与否不谈,笔者认为,这种危机存在的原因不是所处行业和职业的问题,而是“人”自身的问题。“35岁”群体在焦虑中迫切“求解”。而缓解这一焦虑的根本路径是充电学习,强化职业培训,推动终身学习,促进自身劳动技能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应对这个社会越来越高的技能要求和人才才能需求,艺多不压身是不争的事实。缓解和应对焦虑情绪和中年尴尬处境,硬技能成了无法回避的选择。要有长远眼光,对市场对人才缺口关注。增强学习意识,更新和充实知识储备,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勤动手多实践。具体到专业技能,还要熟悉生产工艺、现场设备和程序图纸等,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和现代化机器的出现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技能要求。职业等级的划分和职业资格准入的提升也对人才的硬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具备“硬”功夫是不够的。软实力是内心的价值选择、追求;是投身岗位后的态度和定位;是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35岁不应该是“老油条”“老奸巨滑”的开始,不应暮气沉沉、缺乏朝气。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应该意气风发,神采飞扬,不能只热衷做“质变”的突破工作也要注重“量变”的积累工作。沉下心来干工作,心无旁骛钻业务,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踏实工作,爱岗敬业,默默奉献。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