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做好新时代新闻传播工作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熊萍]

熊萍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典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全文795字,“人民”两字出现了“20次”。这为我们新闻传播工作者如何“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提供了启示:新闻传播归根到底要在“传播谁”“传播什么”“怎么传播”上下功夫。

一、从传播对象上看,明确“传播谁”

2016年习总书记就曾提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立说?”百度搜索关键词“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数据达829万次。理解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人民观,首先要明确“媒体的镜头对准谁?”记者要将镜头对准广大人民群众,歌颂人民群众,让人民自己说话,说人民想说、想听的话。这次国庆阅兵,大量的普通群众出现在核心位置上,如老兵、快递哥、十八洞村农民、广场舞大妈等,如对老兵的细节记录,老兵A嘴角的笑意不断扩大,老兵B即便满头白发,军礼依旧很标准;又如对快递外卖小哥的记录,他们穿着蓝色、黄色、红色的工作服,骑着电动车经过天安门时,现场观众“会心一笑”:这年头,谁还没点过外卖或收过快递呢?当这些长期默默无闻的最底层群众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时,平凡而又伟大的画面深深打动了受众。新闻传播具有倾斜普通人的规律,谁实现了与广大普通群众的链接,谁就无往而不胜。把人民的声音传递给党和政府,让党和政府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以人民为中心”应成为新时代新闻传播者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社会责任。

二、从传播内容上看,明确“传播什么”

当前国内外政治形势复杂,新闻传播犹如一把双刃剑,既可能凝聚人心推动社会进步,也可能分裂族群引发思想混乱。新闻传播者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选择怎样的内容、从哪一个角度进行创作?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要义是:“传播应以传递、运载、呈现客观信息为旨归,以追索事物真相、揭示客观真理为本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内涵,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如“及时把人民群众创作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等。国庆阅兵上车牌号为2019和1949的检阅车引人注目,这是共和国峥嵘岁月的印证,也是对先辈的告慰与缅怀,弘扬了传承、感恩精神。总书记对国旗、党旗、军旗的注目礼也引发了热议,短暂的画面生动表现出总书记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军队的敬重。传递真实信息、回应时代呼唤,正面引导、弘扬正能量,创作出有价值的作品应成为新闻工作者的自觉追求。

三、从传播方法上看,明确“怎么传播”

新闻传播最难之处是既要保持新鲜、生动的报道,又要准确并引领向善,因此叙述方式要生活化、细节化、草根化、网络化,变“抽象”为“形象”,变“严肃”为“活泼”,变“自话自说”为“交互对话”;新闻语言也应从“阳春白雪”转为“下里巴人”,从“趾高气扬”变为“亲切温和”。国庆大典上总书记的演讲语言简洁大方、通俗易懂,充满力量,如“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总书记讲话刚一结束,这段文字就在网上刷屏。国庆阅兵播放的歌曲全都是大众十分熟悉、喜爱的经典老歌,如《我和我的祖国》在全国大街小巷全民自发传唱。“骑单车”场面更是轻松有趣,再现了几十年前的生活场景,勾起了人们的美好回忆。阅兵最后时刻中国女排在“祖国万岁”花车上亮相,女排霸气压轴出场让人惊喜、动容和振奋。新闻传播艺术在于以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影响其思想和行为,新闻工作者应努力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群众看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

(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基地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融媒时代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信息传播及负面效应控制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16BXW066)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