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证明”变“说明”

2024-09-24 09:53:18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江竹轩] [责编:印奕帆]
字体:【

江竹轩

伴随着证明事项的减少,一些情况说明“改头换面”悄然而生。群众在办理业务过程中,那些原本要求取消的证明事项,以“说明”的形式所代替,依然“躺在”一些部门要求提交的材料清单中,成为群众办事的“拦路虎”。(9月20日中国组织人事报)

“证明”与“说明”,一字之差,却折射出截然不同的行政逻辑与价值取向。证明,往往意味着权威机构对某一事实的确认与背书,其背后是严格的审核流程与法律责任;而“说明”,则更多依赖于个体的自我阐述,其真实性、有效性难以得到统一标准的衡量。将本应取消的证明事项以“说明”之名重新包装,不仅未能触及改革的核心——即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与繁琐程序,反而让群众在办事过程中遭遇了新的“门槛”,这无疑是对改革初衷的背离,也是对群众利益的漠视。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个别部门在面对改革任务时的消极应对与推诿扯皮。他们或许出于惯性思维,难以割舍既有的权力与利益,或许担心改革带来的不确定性,而选择维持现状的“安全区”。于是,改革的“红利”在层层传递中逐渐衰减,最终演变成群众办事路上的又一道难关。这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做法,不仅让基层干部疲于奔命,忙于应付各种无谓的“说明”要求,更在无形中消耗了政府的公信力与民众的信任感。

要破解这一难题,必须从源头入手,强化顶层设计,确保改革措施真正落地见效。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研,准确把握群众办事的痛点、难点,确保每一项改革措施都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数据共享,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成为常态。要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对随意增加群众负担、搞形式主义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并公开通报曝光,形成有效震慑。更为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与权力观,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以实际行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只有真正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与支持,才能让改革之路越走越宽广。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是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检验改革成效的“试金石”。只有让基层干部从无谓的“说明”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实际工作中去,才能真正实现为基层减负的初衷,让改革红利惠及每一个群众,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审:夏博 二审:邓望军 三审:鲁红)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