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 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之基

2024-09-20 10:39:49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周浩 申佳梨] [责编:欧小雷]
字体:【

周浩 申佳梨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不仅要大力培养“高精尖缺”技术研发型人才,还要聚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有效推动人才要素集聚,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之基。

明确新型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新质生产力以关键和颠覆性技术的创新为驱动力,高校要对标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遵循应用导向原则,明确育人目标。把握科技创新认知规律。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要注重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深入把握科技创新的本质、过程、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善于跨领域合作与知识整合。掌握关键和颠覆性技术的使用方法。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要在新一代信息科学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和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领域大展才能、大显身手,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实质性贡献。筑牢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应用技术型人才要胸怀“国之大者”,树立科技报国、实业报国的理想信念,奋力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排头兵,增强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强国建设的责任担当感。

构建学科交叉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应用技术型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主体。高校要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构建问题导向、能力导向的“1+X”新型课程教学模式,以教育部等相关部门所提出的“四新”学科建设为指引,培育视野广阔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新工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数字新质生产力。新工科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要将人工智能融入新工科教学全过程,加强“人工智能+X”教育的新型教学组织建设,组建跨学科融合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虚拟教研室,让学生在虚拟教学情境中体验技术创新的魅力,演练所学技术知识,夯实自身本领。新医科服务健康中国行动,发展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高校应聚焦应用性,培养“医学+X”多学科背景的人才,在医疗器械、数字药物、老年医学与健康等新兴医学领域发挥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作用。新农科助力建设美丽中国,发展绿色新质生产力。高校要鼓励学生重点瞄向绿色生态产业,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农林专业,积极探索“农+X”多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新文科强调用中国理论、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高校要加强学科课程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中国道路、总结中国模式,引导应用技术型人才主动思考人工智能时代如何更好地应对挑战,激扬科技创新创业豪情。

优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机制。优化“政府+企业+高校”三位一体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机制,不仅能促使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提质增效,更能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坚持政府引导。政府要积极引导高校围绕新质生产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校企协同创新创业制度,鼓励校企共同解决当前“卡脖子”技术难题。通过设立产学研融合专项资金、牵头建立产学研联盟等方式,逐步完善产学研融合激励方案,提升其融合创新的积极性。坚持企业主导。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要充分认识企业的主体地位,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不能停留在“甲乙双方、一纸合同、一个项目、一笔经费”的传统合作形式上,要让企业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成果转化等各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让企业成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科学成果转化的主阵地。高校主动担责。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高校肩负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任。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搭建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平台,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应用技术“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升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更好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作者分别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基地特约研究员,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为湖南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研究”(21YBQ090)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审:杨露 二审:刘乐 三审:石伟)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