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课程思政根基 潜移默化立德树人

2024-07-15 09:55:36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王日兴 贺鹏程] [责编:欧小雷]
字体:【

王日兴 贺鹏程

课程思政是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心同向、同向同行,从而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必须进一步筑牢高校课程思政根基,落实落细各项课程思政要求,使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到各类课程中去,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产生润物无声的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筑牢师资之基,开启课程思政育人智力源泉。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构建一支数量充足、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形成高校课程思政育人的智力源泉。强化教师育人意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强化教师的课程思政责任意识;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入职、继续教育和教学能力专题等各类培训和师德师风建设内容,引导教师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解决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两张皮”或课程思政简单“贴标签”等问题。构建“立体化”课程思政教学新体系。即将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文、理、工等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公共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等不同课程的教学要求,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以及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构建全面覆盖、形式多样、相互支撑的“立体化”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建立健全课程思政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发挥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或教学团队的模范引领作用,以高水平教学名师引领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完善教研教改制度,通过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合作开展教学研讨等形式,促使教师深刻领会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找准学科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从而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发挥课程育人功能。

筑牢文化之基,培植课程思政育人土壤。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生生不息、发展进步的精神支柱,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育人要凸显德行的品质,注重学生思想和精神境界的提升。明确文化价值,把价值引领作为课程教学工作的灵魂和核心,在高标准课程建设、高水平教学评价和高质量人才培养中,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观测点和评价指标,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教学中的导向作用,助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的同步发展。养成文化自觉,主动推陈出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兼具发扬现代文明成果,形成丰富的文化基础,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课堂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作用,把握好课程思政与育人的关系,真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通过建立共同的文化认同,将文化育人理念贯穿到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全方位渗透,提高文化育人成效,促进教育教学各环节更紧密衔接与合作。

筑牢管理之基,夯实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是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基础和保障,深化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需要筑牢课程思政育人的管理根基。抓质量管理。健全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构建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将课程思政教学成效作为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和教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在教师职务晋升、选拔培训、评优奖励等各项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抓实把牢课程思政“质量关”。抓协同联动。探索构建协同管理机制,建立以“校—院—(教研)室”为主体的三级协同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学校主导设计—学院主体推进—教师主动实施的协同作用,落实落地课程育人工作实效。抓保障机制。在深入推进以课程思政教学成效为重要内容的教学评价改革基础上,打破学院或专业的单一授课格局,探索建立资源共享的开放式管理机制,为教师提供跨学院或跨专业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共享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强化对课程思政工作的保障。

【作者分别系湖南文理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湖南文理学院教务处教研科科长。本文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新师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HNJG-20230934)阶段性成果。】

(一审:蒋宇 二审:邓望军 三审:蒋玉青)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