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现场救护,筑牢生命防护网

2024-07-10 09:34:22 [来源:湖南日报·华声在线] [作者:邹秋英] [责编:刘茜]
字体:【

邹秋英

现场救护是突发伤病现场的抢救,是在医院外环境下对患者的初步救护。现场救护是危急关头保障生命安全的关键一环,也是我国紧急医疗救护相对薄弱的一环。

近年来,我省不断拓展现场救护工作模式,但整体水平处在初级阶段,仍有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120急救体系存在急救医生和设备不足、出车迟缓、急救调度系统落后、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公共救护设施缺口较大,如按照每10万人AED配置,WHO建议标准为100台,中国团体标准为100-200台,荷兰、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已达400-600台,我省各地配置相距甚远;群众现场救护意识和技能较弱,据有关统计,我国普通人群中仅1/100的第一目击者能够实施现场救护,心肺复苏培训率及实施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30%~80%);法律保障和刚性约束不够,如对于防范现场救护的法律风险缺乏足够支撑,以至于一些民众在事发现场不敢救、不愿救。而一些先进国家和地区分别有相关立法,不仅可让施救者合理规避法律风险,还规定对需要急救的人施救是市民应尽义务,没履行义务者可能面临刑罚。普及和优化现场救护体系是推进健康湖南建设的应有之义,应“软硬兼施”、多方发力,筑牢这张生命防护网。

明确目标,积极落实新规。近年来,湖南在现场救护立法领域敢为人先、积极破题。2023年,《中国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公众指南》从湖南率先发出,提供了第一目击者行动指引。省会长沙正在打造急诊急救示范城市,制定了急救培训“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实现半数以上长沙人学会急救。将试行的《长沙市公共场所AED配置管理规划(草案)》明确了公共场所AED配置标准和各级各部门工作责任。2020年实施的《湖南省现场救护条例》是全国首个针对“现场救护”的法规,规定救助人的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这些新规顺应时势,切合我省实际,有利于在社会层面推进现场救护、有效破解施救者法律风险问题。各级人大和政府部门应积极推动落实该条例,彻底扭转“不会救、不便救、不敢救”的局面。

优化主渠道,加强设施配置。在现场救护领域,120体系是“正规军”、主渠道。2020年全省各县市建立了一整套120急救指挥调度系统,2022年启动“互联网+医疗急救”系统建设。要通过规范化培训学习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素质,提高人员与系统的适配度。在网点布局上,我省已有市县先行先试,如长沙市建成83个急救站点、打造“1030急救圈”(城市10分钟到达,乡村30分钟到达)、探索空地协同快速救援,实现全市统一管理,规范院前急救。娄底、石门等市县上线5G智慧急救系统,打造“上车即入院”的“一路绿灯”救治模式,为其他县市优化120急救体系提供了参照。在硬件设施投入上,应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加强急救设备如急救箱、“救命神器”AED的投入和管理。全省各地需把AED设备投入列入硬指标,加快达到中国团体标准,确保在人流密集场所显著位置增设AED设备,并随时可用。

营造良好氛围,提升公众素养。加大宣传,激励参与。利用世界红十字日、世界急救日、国际志愿者日、全国防灾减灾日等重要时间节点进行集中策划宣传。推广全国和区域、行业应急救护大赛、知识竞赛、评选应急救护示范单位等群众性科普宣教活动,增强公众知晓度、参与度。积极协调媒体资源,扩大应急救护知识的传播,同时,通过表彰“最美救护员”等活动,营造“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良好氛围,激发公众参与现场救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及知识,培训技能。《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关于进一步推进红十字应急救护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全国取得救护员证书人数占总人口比例不少于3%;接受救护员公益培训的中小学教职人员师生比例不少于1∶50。《湖南省“救在身边 校园守护”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到2030年,培训10万名以上高校学生成为红十字救护员。目前,我省有红十字救护师资2800多人、红十字救护员25万余人,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有关部门应加大力度,通过实施应急救护知识培训“五进”措施(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广泛普及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其中以学校为现场救护培训重点,将应急救护培训纳入学校素质教育,提高相关知识普及传播率。同时充分应用“互联网+科普”方式,让现场救护公众科普教育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让抖音短视频等科普传播模式成为“课堂教学+操作练习”传统模式的有益补充。

(作者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一审:谢振华 二审:邓望军 三审:蒋玉青)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