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于斯为盛”人才答卷——“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之九

2024-04-30 06:28:4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宁心] [责编:伍镆]
字体:【

宁心

千秋伟业,关键在人。今春的湖南之行,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湖南在打造“三个高地”上持续用力,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奋勇争先,并且从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开放,到乡村全面振兴、增强文化软实力等方面,为湖南把脉定向。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无一不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是岳麓书院大门上的一副对联。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岳麓书院,面对莘莘学子,就“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作出深刻诠释,指出这不仅指历史上湖南这个地方代有人才出,也指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赋予“于斯为盛”全新的时代内涵。时隔四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指出“国家要强大,必须办好教育”,强调学校要立德树人,教师要当好大先生,教育引导学生努力成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我们要奋力书写新时代“于斯为盛”人才答卷。

4月1日,来自省内外的25位前沿科学领域的顶级科学家齐聚长沙,参加高质量发展院士恳谈会,围绕湖南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与“最强大脑”面对面,汇智聚才共谋发展,是湖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到实处的有力行动。

当年,“一个钱学森顶得上五个师”的“等式”的背后,是顶级科学家的极端重要性。今天,一位人才带旺一个产业、一个产业汇聚一大批人才的鲜活事例,让人感叹人才与事业的正向互动。与湖南毗邻的武汉光谷,如今已集聚4位诺奖得主、70位中外院士、81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34名省级高层次人才、173名“武汉英才计划”人才和2900多名“3551光谷人才计划”人才。这一庞大的顶级人才高地,便是“光谷”金字招牌的智力支撑。

科技战说到底是人才战。当前,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医药等“新赛道”蓬勃兴起,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凸显。根据世界银行测算,在发达经济体的要素贡献率当中,人力资本包括专业型人力资本的贡献度达到70%。对标高质量发展目标,做好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这篇大文章,让“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落地,构建匹配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人才创新体系势在必行。

垒筑人才高地,首在用好本土人才,让湘智兴湘。湖南高等教育资源十分丰富,2023届普通高校毕业生有35万余人,分布在不同区域就业,其中留湘就业人数20万。数据之间的“数差”,就是我们在留住本土人才上的潜力空间。建立科学识才、知才、用才机制,努力让更多湖南每年培养的毕业生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栖枝落户;打好“情感牌”,努力做好“校友回湘”这篇文章,就能吸引更多本土人才回流,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本土人才是智力存量,而外地人才、甚至全球人才为我所用就是做大智力增量。改革开放初期,上海的“周末工程师”,成为江浙等地的“香饽饽”。“不求拥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方式,在当下仍然极具借鉴意义。打破制度藩篱,既拿出真金白银、也交付真情实感,才能最大限度吸引高端人才;重视高端人才的“举荐”力量,实现雪球效应、马太效应,做大人才智力的增量,才能成就发展的高质量。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让土生土长的人才长袖善舞,让远道而来的人才落地生根,既靠硬实力,也凭软环境。当下,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的深度调整,湖南“4×4”现代化产业体系和“4+4科创工程”建设等一系列谋篇布局,对科研人才来说,是实现自身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长沙“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这种全球“独特的存在”,更是各类人才追逐的“宜创”“宜居”的“丰美水草”。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形成良好人才发展生态,就能让每一个慕名而来的人才在长沙及长沙以外的湖南各地找到适合的位置。

“长材靡入用,大厦失巨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各类人才提供了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书写好“于斯为盛”的人才答卷,充分释放出全社会的创造潜能,必将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一审:谢振华 二审:邓望军 三审:蒋玉青)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