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资源 释放乡村活力

2024-04-18 09:30:2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姜林科] [责编:印奕帆]
字体:【

姜林科

屋顶瓦沟长满青苔,黄泥墙壁粉尘脱落,木质大门油漆斑驳脱落……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将残旧老屋修缮转型为农家书屋、乡村博物馆、创意民宿等场所,为乡村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农村老屋是历史和岁月的见证者,承载着乡音、乡愁、乡忆,蕴含着无尽的乡村往事和风土人情。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大量人口进城工作、生活,大量农村宅基地和农房闲置。由于年久失修,农村老屋建筑结构和外观严重老化,安全性及整体价值可利用不高,再加上当前保护与开发思路有限,难以满足现代居民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民以居为安,民生居为先。农村老屋记录了农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技术和社会变迁,兼具历史文化美学和社会经济发展双重属性,对其保护的实质在于,守护传统农耕文化的根基。农村老屋的延承与发展不仅是建筑文化特征的重塑,更是寻回乡村传统和意义的过程,呼唤被遗忘的乡村审美。历史保护实践证明,单一针对农村老屋进行“复原”,具有一定局限性,而要在“保护”和“再生”上下足绣花功夫。一方面坚持有机更新,尊重现存的传统民风与文化、空间肌理与生成格局,摸清资源“家底”,有组织、有计划、有布局进行微更新、微改造、微提升,既保证村落原有肌理,又满足现代生活方式需求,把稳保护工作“定盘星”。另一方面,要坚持活化利用,立足乡土特色,充分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创新特色产品和服务,大力扶持乡村餐饮购物、旅游休闲、养老托幼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逐村提升、以点带面、接连成片,将农村老屋打造成农村文化旅游新名片,以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绘好传统村落“新蓝图”。

乡村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生命体的新陈代谢是乡村生长的自然机制,村庄肌体总是处于不停地新旧更替之中。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用起来、动起来,真正发挥好土地要素保障作用,要从适应性改造着手,创新改造形式,注重功能更新,延长生命周期,以乡村民宿、手工制作坊、农产品销售点等形式激发老屋新活力,以新思路、新探索、新举措赋予老房子新内涵。要聚焦村情民意,充分保障村民合法权益,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和村民议事协商机制,落实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通过租赁、入股、合作等方式,合理利用好闲置农房资源,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激活创新发展的“强引擎”。要以更加优渥的政策招徕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基层干部队伍和实用人才在街头巷尾、房前屋后算账本、谋发展的才能,把农村闲置资源做大做强,将“沉睡资产”打造成“增收阵地”,为乡村全面振兴赋能提质。

人间烟火味,最能抚人心。从住暖到住好,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从关注事物表面到深挖背后情感,农村老屋折射着文化与经济“双重”属性。立足新征程,我们要坚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久久为功,让农村老屋这份独特的“烟火气”长久延续、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一审:谢振华 二审:卢小伟 三审:蒋玉青)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