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电线杆” 传承有新意

2024-02-26 08:53:49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戴先任] [责编:潘华]
字体:【


戴先任

“做人家——节约”“丈宁老——岳父”“后事体——什么事”……杭州钱塘区义蓬街道灯塔村的24根电线杆日前被刷上当地“沙地方言”的谐音文字,并配有拼音、释义。春节期间,这些“方言电线杆”引来不少人拍照、打卡,还有老人带着小孩挨个儿认读。

据了解,将当地方言刷到电线杆上,是因为当地不少年轻人都习惯讲普通话,年龄更小的孩子甚至听不懂方言,而村里一些老人不太会讲普通话,还有外地儿媳因语言不通与公婆闹过误会。将当地方言刷到电线杆上,有助于更好传承当地方言,保护地方文化之根。

这样的做法很有新意。地方方言遭遇“尴尬处境”,颇具普遍性。推广普通话和传承使用方言本来并不矛盾,方言传承遭遇危机,主要与一些地方不当推广普通话有较大关系。比如有些地方推广普通话“从娃娃抓起”,不让孩子在课堂上讲家乡话;还有的地方不准公务员讲方言……“强制推广”,让方言的生存空间更加逼仄。此外,人口流动加大等因素也给方言的传承与延续带来了挑战。

传承好方言,还需要多给方言一些展示与传播平台。比如可以通过短视频平台、当地电视台等,推广、传播方言文化。同时,也可以让类似“方言电线杆”这样推广方言文化的方式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承载更多功能,比如为“方言电线杆”配上一些生动形象的图片,以其为载体进行宣传教育等等。

让“方言电线杆”扎根大地,这样的做法值得借鉴。不仅要有“方言电线杆”,还要给方言一片生长的土壤,让方言这棵“参天大树”继续存活下去。为此,各地应加强对传统语言文化、方言文化的保护,让方言能够与普通话和谐共生共存,从而真正摆脱没落命运、走出传承危机。


(一审:杨露 二审:卢小伟 三审:石伟)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