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您好,您的银行卡收入‘金秋助学’补助金2000元。”9月初,河南省洛阳市的一名困难农民工家庭子女小杨收到了一条“私信”,由洛阳市总工会发放的助学补助金“悄悄”到达她的银行账户。今年,洛阳工会的“金秋助学”活动开启了“静音模式”。(9月17日《工人日报》)
什么是助学“静音模式”?顾名思义,就是在发放助学资金的时候,不再搞发放仪式,不再搞集体合影,不再搞集中发放,将所有“仪式环节”取消。今年,洛阳市总工会“金秋助学”活动开启“静音模式”,助学款项无须本人到工会领取,而是工会通过银行统一转账,避免了对受资助学生的“打扰”,呵护他们的隐私和尊严。
开展“金秋助学”的单位和部门很多,既有工会组织开展的,也有青年组织开展的,亦有妇联组织开展的,社会上的各种“金秋助学”活动也都有很多很多。应该说的是,社会关爱学生的温暖举动多多益善,帮助困难家庭的孩子完成学业,让他们安心学习,展现的是社会的大爱。不过,有一种现象也是值得反思的。基本上,社会的“爱心助学”都处于“敲锣打鼓”的层面,都处于“彩旗招展”的层面。都会热热闹闹举办一场“声势浩大的助学仪式”,邀请新闻媒体参加,安排学生代表讲话。一个助学仪式上,各界人士齐聚一起,所有受到资助的学生站在舞台中央,接受助学的同时,还需要接受媒体的采访,说着“感谢的话语”。
这种“热闹的仪式”带来的问题有两个:其一,举办仪式总是多多少少需要费用的,场地布置的费用、场地租赁的费用、会场标语口号的费用,以及产生的其他费用,这种资金的浪费显而易见;其二,最为关键的是,“热热闹闹的仪式”还是一种伤害。这样的方式并不受困难职工、困难家庭、困难学生喜欢,甚至是有“抵触情绪”,他们并不想成为“社会的焦点”“媒体的焦点”“舞台的焦点”,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困难,实际上都是“个人的隐私”,最起码他们不想“暴露在社会上”,不想告诉社会“我是困难家庭”“我是困难学生”。
曾经看到一篇报道,某地一位困难学生在“集中发放仪式”举行之前,放弃了领取助学金,他说“走上舞台中央,我感到十分尴尬”。“静音助学”是服务困难职工家庭子女的新方法,不仅着眼解决了他们的具体难处,还维护他们的尊严,让关爱在体面中传递。开展“助学活动”,我们不妨多些“静音模式”,让爱心多些静悄悄。
不搞仪式、没有合影、不再集中发放的“助学模式”无声胜有声,让爱更浓烈。这就是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