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

2021-09-19 09:49:59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黄河] [责编:欧小雷]
字体:【

黄河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构建全球公平正义新秩序贡献的重要中国方案,而教育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事关全人类共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近年来我国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强,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也越来越重视推动国际教育公平的构建,这是促进全球和平与发展的关键环节。

坚持教育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间的教育沟通与协作面临较大挑战。即便如此,我国在教育领域依然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理念。首先,积极引进优质国外教育资源。我国正推动建立面向全球的更具竞争力人才培育制度体系,包括吸引境外知名学校与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深入合作、吸引更多海外优秀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吸引更多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来华从事教学与科研等。其次,推进高水平教育机构“走出去”。目前在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已有3万多所中小学开设了中文课程,4000多所大学设立了中文院系或中文课程,还有超过4.5万所的各类培训机构开展中文教育服务,“孔子学院”“鲁班工坊”等已成为我国发展对外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重要平台。继续拓宽交流规模、提升合作质量。我国现已与世界上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和交流关系,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亚洲最大的留学生目的地国,未来将继续拓宽教育合作渠道。

加强对落后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援助

教育援助不仅体现了大国责任,也是提升国家形象、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对外教育援助规模快速扩大、援助力度不断加强、援助效果显著提升。首先,将教育援助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基础环节来抓。教育扶贫抓住了贫穷落后的根源,牵住了贫困地区脱贫的“牛鼻子”,这是对于全球贫困地区解决发展问题给出的一个中国经验。我国正通过多渠道持续帮助落后国家提高教育发展水平,继而推进社会稳步发展,帮助它们早日摆脱贫困。其次,始终秉持“平等互利”的基本原则。我国在对外教育援助方面不是建立简单的“捐助国-受援国”关系,不将此视为对落后国家的单方面赐予,而是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希望在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实现合作共赢、实现文化相通与民心相通,在教育援助上也形成了特有的“中国模式”。最后,在教育援助方式上不断优化升级。我国对外教育援助形式上从最初以经费、教学物资、教育基础设施等为主,目前已发展至涵盖技术合作、人才交流、信息共享等全方位教育援助,为落后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培育保障。

以“一带一路”为重点推进教育交流与合作

从历史上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的相关国家在教育合作与文化交流领域有着深厚基础。近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在教育领域实现了合作意愿、教育政策、教育资源全面对接。首先,始终倡导合作共享理念。各国历史文化各具特色、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我国始终秉持“和而不同、开放共享”的理念,为沿线各国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其次,持续推进合作机制建设。“中国-东盟”“中非合作论坛”、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等高层磋商机制等正在持续推进,一系列覆盖面更广、设计更加全面及完善的机制正陆续出台。最后,强调实现民心相通。倡导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寻求教育发展最佳契合点和教育合作最大公约数,促进沿线各国在教育领域互利互惠,达到民心相通。通过积极引导各类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合作,吸纳更多民间智慧、集合民间力量、提出民间方案、推进民间行动,实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一带一路”教育民间合作交流。

在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稳步提升的新时期,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理念的推进下,我国在国际间的教育交流及教育资源分配公平领域也必将承担更多的大国责任。从大局上来看,也只有始终坚持开放、合作、共享的理念,推动全球总体教育水平稳步提升,各国民众才能得到更均等的发展条件,世界发展才能更趋于稳定与和谐,也更符合我国的长远利益。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中医药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