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2021-09-04 09:55:59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周爱民] [责编:刘茜]
字体:【

周爱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并着眼于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城镇化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明确了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十四五”时期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要立足发展基础,顺应发展趋势,破解突出问题,从三个方面着力,推动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

——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城镇化的本质是农民进城就业和生活。因此,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63.89%。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流动人口增长69.73%。这说明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我国人口流动趋势更加明显,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得以进一步推动,户籍人口城市化水平也还需大力提升。一方面,要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要以城市存量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不断放宽户籍准入限制,完善差别化落户政策。要坚持自由、分类、有序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根据“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开放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原则,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办法,有序引导农村转移人口向不同规模的城市转移落户,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另一方面,要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根据今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以保障性租赁住房为着力点,明确基础制度和支持政策,完善住房保障方式,着力解决新市民住房问题。

——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更高水平的开放统一国内大市场为基础的,这就意味着社会流动性会更加增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城乡双向自由流动的前提条件。一方面,要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应明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目标,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市民与农民公平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要推动实现发展机会平等。农民进城就业生活,更重要的是实现机会公平,在城市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十四五”时期的新型城镇化应更加注重满足人们对公平包容社会的需求,更加注重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更高质量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不被标签化的“每个人”都能在更加包容开放的城市中体面而尊严地活着,人人共享城市美好。为此,要加强农业转移人口教育和培训,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实现发展机会公平。

——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城镇化的目标在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而这一切都以合理的城镇化布局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目标”“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因此,“十四五”时期应丰富和发展宜居城市内涵,强调建设健康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消费城市,这也是推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客观需要。一方面,要以更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增强城市宜居性。另一方面,要坚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既提高城镇建设水平,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又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