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职教“三观” 助力乡村振兴

2021-08-20 08:23:2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彭雅婷 曹伏明] [责编:潘华]
字体:【

彭雅婷 曹伏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今年2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养基层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乡村振兴,对于加强新时代“三农”工作意义重大。实现乡村振兴,人才至关重要。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应创新“德育观”“能力观”和“职业观”,为基层培养更多的技术扎实、素质过硬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有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创新“德育观”,为乡村振兴提供“优等生”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职业院校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为乡村振兴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等生”。一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乡村振兴提供政治“优等生”。立足“95后”“0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载体,创新教学方式等途径,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辐射力,为乡村振兴培养一批信念坚定、政治过硬的“优等生”。二是将乡村振兴理念融入日常德育,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优等生”。通过引入案例、组织活动、开展调研、推介成果等方式,在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将“乡村振兴”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一批理念认同、思想先进的“优等生”。三是将创新创业思维带入教育教学,为乡村振兴提供行动“优等生”。职业院校应通过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加强创新创业指导等方式来将创新创业思维带入教育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思维、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一批极具创新创业思维的行动“优等生”。

创新“能力观”,为乡村振兴赋予“新动能”

俗话说,“艺多不压身”,职业教育要紧扣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乡村振兴“赋能”。一要注重知识和素质的“双提升”。在狠抓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拓展学生活动形式、优化考核体系等多种途径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知识与素质“双提升”。二要注重技能与需求的“高匹配”。随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基层对人才技术技能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技能型人才在“三农”领域大有可为。各职业院校应在认真研究基层技术技能需求的基础上,建立乡村振兴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活动体系,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技能的培养,实现人才所学技能与乡村振兴需求“高匹配”。三要注重高校与基层的“紧衔接”。基层是职业院校最为重要的就业市场,各职业院校只有通过广泛开展基层调研,组织学生下基层实习锻炼,邀请基层工作人员来校讲学,组建“学校-基层”网络交流平台等方式来加强与基层的沟通交流,实现高校与基层的“紧衔接”,才能精准培养出实用型人才。

创新“职业观”,为乡村振兴培养“生力军”

把职业院校学生培养成为“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振兴乡村的“生力军”,需要创新“职业观”。树立“面向基层”的就业观,为乡村振兴“强基”。职业院校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通过设置面向基层工作和生活的课程,宣传基层就业的政策,及时调查和了解学生的就业心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面向基层就业的教育与引导,充实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培养学生“服务基层”的事业观,为乡村振兴“固本”。通过积极组织学生下到基层农村实践学习,感受农业农村的巨变,邀请“职业农民”来校授课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重新定位和认识农村,从源头上培养学生“新型农民也是职业”“农村大有可为”的理念,树立为农村农业服务的事业抱负,把基层作为成就事业的平台,为乡村振兴“固本”。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特约研究员。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研究成果,编号:ND212389)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