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当代阐释

2021-07-19 09:27:45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冷兰兰] [责编:潘华]
字体:【

冷兰兰

回顾我党百年奋斗史,从“解决温饱”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到“消除贫困”,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因时制宜地提出了前后连贯的、与历史发展相一致的不同策略,谱写出追求共同富裕的生动画卷。共同富裕,是对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当代阐释。

一、共同富裕理想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统一

共同富裕的理想是一种制度选择的结果。在人类历史上,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对共同富裕展开过想象与探索,但都流产于有限的社会生产条件,成为一种思想资源。直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并发展了前人的思想后,才破天荒地提出,只有在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共同富裕。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把共同富裕作为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确定了下来,但并未指出具体的实现路径。这决定了,要实现共同富裕,只能依靠中国人民自己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去探索。1953年,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坚定主张“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全体农民富裕和生产迅速发展的光明大道”,牢牢把握住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方向。

二、“先富”构想与经济体制改革的统一

共同富裕的追求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尽管我国的经济水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得到了大幅提升,但发展道路上始终横亘着“底子薄”“人口多”“力量弱”的“拦路虎”。为了打破这种僵局,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先富”构想,找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突破口”。随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将人们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中解放出来,主张建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对外开放中“先走一步”。此后,我党以实际行动细化着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从确立“小康”发展目标,到“新三步走”,再到“五个统筹”,不断地改革、完善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先富”带动“后富”的实现赢得了历史时机。

三、“消除贫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统一

共同富裕的推进是一个攻坚克难的历史过程。“消除贫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是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文明的发展,更要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同步前进。

面对这样的历史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思想与新实践,无不服务于“消除贫困”的社会主义本质。一是坚持了“消除贫困”的科学性,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尤其重视对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把握,不断调整完善制度机制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二是坚持了“消除贫困”的人民性,“消除”不是简单的、机械的、暂时的清除,而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既着眼于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放眼于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三是坚持了“消除贫困”的发展性,既“精准扶贫”,又不止于“扶贫”,把高质量的脱贫当作社会发展的机遇,因地制宜搞改革促生产,为“共富”的实现保有了源头活水。这才使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我党百年华诞之日“梦想成真”,为新发展阶段推动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工业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