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年毛泽东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2021-07-13 08:59:4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杨丽] [责编:刘茜]
字体:【

杨丽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内因的作用下,人的思想会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五四运动前后,随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青年毛泽东经历了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过程。1920年冬,他与何叔衡等在长沙秘密组建共产党早期组织,坚定走上马克思主义之路。从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因看,其思想转变的关键在于个人志向、知识储备、实践品格以及意志品质等自身因素的交互作用。

胸怀济世救民志向

毛泽东从小就同情穷苦乡亲,关心国家前途命运,视天下兴亡为己任。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加,青年毛泽东思想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但济世救民的人生志向始终不曾改变。在第一师范学习时,他多次和同学谈到,“若人生仅此衣食住三者而已足,是人生太无价值”。在他看来,人生的价值在“成人之美、舍身拯人、为他人谋幸福”。新民学会成立后,他又明确向会友表示,要在现今世界尽一点力,推行愿自己好、也愿别人好,即愿大家好的世界主义。正可谓“志同道合”,当深入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反对剥削、反对压迫、解放全人类的价值追求和终极目标后,他主动转向了马克思主义。

学识贯通古今中外

1936年,毛泽东同斯诺谈话时说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这是毛泽东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前提。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前,毛泽东以“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的决心,不仅把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时代思想家的著作、从二十四史到《资治通鉴》《读史方舆纪要》再到本省县志等,全都通读了一遍;而且对尧、舜、秦始皇、汉武帝、拿破仑、彼得大帝、华盛顿、林肯等中外历史名人如数家珍。除“有字之书”外,他还以游学、举办工人夜校、深入工厂调研等方式,饱读“无字之书”,了解社会民情。古今中外的丰厚学识让毛泽东敏锐做出正确判断——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真理。出于对真理的追求与坚持,他自觉放弃各种不正确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主张,确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

实践品格知行合一

毛泽东不是一位耽于理论、坐而论道的空谈家,而是一位知后必行、知行合一的实干家。辛亥革命期间,得知革命党人民主共和的主张后,他投笔从戎,加入湖南新军。五四运动时期,了解到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改良主义等思想后,他带领新民学会发动工人罢工、市民游行,实行“呼声革命”。军阀张敬尧被逐出湘后,他借鉴美国门罗主义,提出建立湖南共和国,发起湖南自治运动。在亲自将各种改造社会的方案付诸实践之后,青年毛泽东从要么失败、要么收效甚微的结果中得出结论:“改良主义,是补苴罅漏的政策,不成办法。社会民主主义,借议会为改造工具,但事实上议会的立法总是保护有产阶级。无政府主义否认权力,这种主义,恐怕永世都做不到。温和方法的共产主义,如罗素所主张极端的自由,放任资本家,亦是永世做不到。”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使他坚信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改造中国与世界的良方,从而成为了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钢铁意志百折不挠

毛泽东很早就认识到“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为强化意志,他不仅潜心研究哲学和伦理学,以实现“拿得定、看得透,事无不成”;还以“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为指南,自创六段运动体操,到湘江中流击水,到爱晚亭风餐露宿,到岳麓山顶“风浴、雨浴、日光浴”。在践行初心、追求真理的征途中,青年毛泽东曾屡次受挫。他组织领导的游行队伍被镇压、发起成立的学联被解散、主创刊物《湘江评论》被查封、心向往之的工读互助以及湖南自治均告失败。正是顽强的意志品质,给予他不懈斗争的内在力量,激励他不断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另想办法”“另谋出路”,并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坚定不移朝着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英勇奋进!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特约研究员、中共长沙市委党校副教授)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