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名专家集体“失守”的警示

2021-06-06 10:23:2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丁家发] [责编:夏博]
字体:【

丁家发

云南省纪委监委近日通报了玉溪市通海县杞麓湖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虚假评估案。据媒体的公开报道显示,对于这有着明显“硬伤”的项目,参加评估的29名专家都出具了“同意”“原则同意”等意见,没有一人给出“不予通过”意见或选择退出。云南省纪委监委调查后发现,这29名专家都拿到了数额不等的评审费、专家咨询费。

通海县杞麓湖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是当地事关民生的重大项目。然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发现,通海县采取弄虚作假手段,干扰国控水质监测点采样环境,主要涉及杞麓湖柔性围隔、水质提升和补水管道向湖心延伸等3个项目。

按理说,这29名专家是来为杞麓湖治理会诊“治病”的,依据他们的学术水平,在参与项目论证、评审的过程中,不难发现项目存在的问题,但他们却集体“失守”,开出了“假药方”。于是,这些弄虚作假的项目,便堂而皇之上马施工。

29名专家丧失客观、公正、独立的科学立场,履行职责不到位,给当地党委政府、施工方“背书”,可以说就是弄虚作假的合谋者。这些专家并不关心项目的具体内容,基本按照邀请方的意图签署意见;个别专家甚至扮演“科研掮客”角色,在当地党委政府、项目承接方、技术专家之间牵线搭桥,一手拿施工方的好处,一手笼络专家参加各种项目评审会。这样的“专家团队”怎么可能在项目论证、评审中提出坚持原则的意见?如果不是中央督察组发现问题,杞麓湖的弄虚作假项目,便能“安然无恙”、一路过关。

这次专家集体失守虽属个案,但其警示发人深省:学术腐败及其对社会的侵害丝毫不可小觑。对于此类通过收买专家的评估项目,在严肃问责和处理相关责任人的同时,对失责的专家也有必要追究其相应责任,倒逼专家爱惜自己的“羽毛”,守住学术底线和法律红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