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2021-05-20 09:02:04 [来源:华声在线] [责编:欧小雷]
字体:【

编者按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五周年。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提出了殷殷期望。

5月19日,省社科联召开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重要论述,就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展开探讨。现将大家的精彩观点摘发如下,以飨读者。

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哲学社会科学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 曹健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必须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引,守正笃实、砥砺前行,筑牢党的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谱写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篇章。

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力量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具有时代性、原创性、引领性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典范,是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在当代中国,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要坚持以这一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实现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必须同党的性质、宗旨相一致、相适应,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把人民群众的评价作为最高标准,聚焦人民实践创造,坚持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以当前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破解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服务党和国家的科学决策。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伟大理论成果,是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指南。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深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座“富矿”,深入研究阐发这一重要思想,促进党的创新理论与各个学科、概念、范畴之间的融通,使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真正融入哲学社会科学中去,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出新贡献。

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立足伟大实践,关键是要坚持问题导向、面向实践需求,用好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把“书斋里的学问”“书架上的摆设”变成“决策中的参考”“实践中的指南”。


多汇识变之智 善谋应变之策

省委政研室副主任 李先吉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坚持问题导向,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两个导向”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指明了根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把握历史发展大势,深化规律性问题研究。立足于新发展阶段,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结合湖南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社会主要矛盾运动规律、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规律、生态文明建设规律、全面从严治党规律研究,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深化战略性问题研究。深刻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的新特征新要求,顺应智能化发展趋势,深化对智能制造、5G应用等新兴产业研究;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深化对数字经济的研究;顺应绿色化发展趋势,深化对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的研究;顺应服务化发展趋势,深化对服务型经济的研究;顺应融合化发展趋势,深化对产业融合、城乡融合的研究。

把握现代化建设大势,深化全局性问题研究。紧扣建设现代化新湖南战略目标,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对“物”的现代化问题研究,更加突出经济增长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聚焦创造高品质生活深化对“人”的现代化问题研究,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聚焦实现高效能治理深化对“治理”的现代化问题研究,加快推进更高水平的法治湖南、平安湖南、清廉湖南建设。

把握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大势,深化区域性问题研究。抢抓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深化对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长株潭一体化、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绿色崛起”等区域性问题研究。如长株潭一体化重点研究空间布局与产业发展、生产生活便利与生态环境改善、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等问题,探索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模式。

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势,深化对策性问题研究。如找准湖南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围绕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贯通起来研究、把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起来研究、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紧密结合起来研究等。


文化自信 笃实践行

中南大学教授 颜爱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五年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国人民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聚合磅礴之力,面对世界风云激荡自信而笃定,各行各业取得辉煌成就,“文化自信”大放异彩。

文化自信融入科研,学术研究返本开新。近年来,我国管理学者们陷于困惑,长久以来以西方管理学话语为中心的验证式研究,只能是亦步亦趋地跟随和模仿,难以有真正的创新突破,也就没有真正的地位和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哲学科学社会工作者,“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使我所领衔的国家CTTI来源智库中南大学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工作团队茅塞顿开,在迷茫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我们按照总书记“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的要求,找到了学术研究的活水源头,很多成果为各级政府所采用,也有部分成果走向国际,让世界更好地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

文化自信融入教书育人,人才培养德厚根深。我们在学习中体会到,建立文化自信,首先要深入了解我们的优秀文化,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文化自信尤为重要。为此,我们首先将文化自信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开启深度教学改革。为了让更多的青年学子能够通过课程学习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优势、从心灵深处建立文化自信,我们开发了近100集的《中国文化视域下组织与人力资源》慕课视频,上线后好评如潮,获得湖南省在线精品本科课程称号。与该课程配套的教材《中国文化视域下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被北大出版社列为重点出版著作。该书英文版已被世界著名出版集团Taylor & Francis选定,正在充实完善和翻译之中。

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强调:“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总书记的回信,既是对《文史哲》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的肯定,更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指明了奋斗的方向。我和我的团队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的教导,立足本职岗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持续奋斗、再立新功。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作“标签”

长沙县开慧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省社科院原院长、党组书记 朱有志

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我想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作“标签”》为题谈点自己的粗浅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哲学社会科学之所以“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因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是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造世界”。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

但是,在如何对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问题上,社会上还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并且这种“模糊”和“错误”的认识在表现形式上多种多样。据我个人体会,当下对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影响最大但隐藏最深、伪装最严、识破最难的问题,是不把马克思主义作旗帜,仅把马克思主义作标签。这些把马克思主义作“标签”的人,并不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而只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文章里的“招牌”、会议上的“口号”、交谈中的“幌子”,进而达到“耍牌子”“保位子”“顾面子”的目的。更有甚者,把本来就一知半解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进行为己所用的“曲解”,以之欺骗外行、糊弄群众、毒害青年。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重温习近平总书记五年前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真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回信的指示,我们就必须严肃地指出把马克思主义作“标签”这类行为的危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总书记所要求的“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和“守正创新、薪火相传”,才能真正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才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根据我们党和国家的新任务、人民群众的新期盼、世界发展的新趋势,研究新问题、创造新理论,使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和活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省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 曹普华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终极价值之问。“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的价值立场和科学逻辑。

问需于民,研究真问题回答时代之问。一是以人民的需求引领自己的学术追求,投身时代变革的潮流中,把学术研究融入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做社会变革的参与者,在为人民做学问中成就“大我”。二是把人民群众疑惑的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课题,聚焦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国际形势之变、聚焦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之变、聚焦新阶段推进高质量发展之变,为人民群众释疑解惑、阐明道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培根铸魂的作用,不断汇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磅礴伟力。三是把人民关注的焦点作为自己研究的重点,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研究工作的重点、立足点和出发点,用心用情用力做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学问,及时把握和反映群众心声,努力做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的灵魂工程师。

问政于民,做出真学问提炼致用之策。一是在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总结致用之策,善于将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创新做法和新鲜经验转化为理论成果,上升为经世致用的“金点子”,唱出推动发展的“好声音”。二是在汇聚民智中征询致用之策,深入群众,充分关注人民群众点点滴滴的思想火花、意见建议,做到集众智于一身、纳百策于一处,用人民群众的智慧为我们提出务实管用之策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营养。三是在服务人民群众中检验致用之策,用指导实践是否有成效、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来衡量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理论成果和经世致用之策好不好、管不管用。

问学于民,锤炼真本领夯实理论之根。一是以人民为镜,培育优良学风。在物质的诱惑与市场的喧嚣面前,有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职业坚守;努力祛除浮躁之风,倡导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二是以人民为秤,提升研究格局。心有百姓、胸有丘壑,对照人民的期望,树立研究的大格局、大视野,既抬头看天,又脚踏实地,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真正起到引领思想和社会风尚的作用。三是以人民为师,提高调研能力。走到人民中去,走进田野里去,虚心向人民群众请教,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在“身入”的同时更要“心入”“情入”,切实掌握第一手情况,获取第一手数据,使理论之树常青、永葆活力。


坚持原创性研究 推动湖南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湖南师范大学校长、教授 刘起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和不竭动力。必须坚持以原创性研究为抓手,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努力构建中国特色、湖南特点的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助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充分认识坚持原创性研究是新时代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要求

首先,坚持原创性研究是中国发展实践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攻坚克难,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只能由更符合中国实践的原创性理论来回答。同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中国自己的原创性理论来予以指导。

其次,坚持原创性研究是解决日益复杂的国际问题的要求。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增加,新型国际关系建构正面临不同以往的挑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建立全新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提供行动方案和理论指引。

第三,坚持原创性研究是理论进步和思想创新的要求。如何认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实践状况?如何探求世界发展的真理?如何实现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的新进步?这些都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立足现实,创新思想,“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以新理论来推动实践向更高层次发展。

找准哲学社会科学坚持原创性研究的实施路径

一是聚焦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推动研究范式原始创新。随着学科知识和现实实践的发展,任何一种研究都无法靠某单一学科的知识或方法单打独斗来完成,需要多学科集成交叉研究,实现研究范式的创新,才能产出有独特价值的理论成果。

二是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研究,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围绕党和国家提出的重大战略进行前瞻研究,提出新的观点,构建新的理论,设计独创性解决方案,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指导。

三是聚焦区域文化创新研究,提升湖湘文化生机活力。扎根湖南,深入挖掘三湘大地文化建设的历史资源与鲜活实践,创造性地提出符合时代精神、符合社会进步的议题,打造中部理论高地,实现湖湘文化创造性转变和创新性发展,焕发出湖湘文化的时代光彩。

四是聚焦机制体制改革研究,促进形成支持原创性研究的制度环境。改革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完善重大成果的评价机制,保障资源优先配置机制,完善激发创新活力的科研生态,鼓励研究人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心无旁骛、潜心研究,从而产出更多原创思想和原创理论。


坚定文化自信 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教授 曾华锋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中指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既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鞭策和激励,也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应该从国家文化战略与当今国内外形势变化发展需要的高度,深刻领会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开放与保守、合作与封闭、变革与守旧的重要抉择。在大国角逐的疆场上,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主动谋划,积极运筹,以中国智慧参与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中国模式”,以中国“和合文化”对冲西方“征服文化”,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一是和而不同。自古以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和合文化”就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为人们提供了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实现途径。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国家和民族无论穷富、大小、强弱、先进还是落后,都要相互尊重,共同发展。文明相处更是要对话而非冲突,交流而非取代,尊重而非歧视。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兼收并蓄,互学互鉴,才能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

二是斗而不破。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有着日益广泛的相互需求和共同利益,谁也离不开谁。竞争与合作并存,摩擦与协调同在,“斗而不破”才是世界各国在战略博弈中的明智选择。“斗”是绝对的、客观的,“不破”是相对的、建构的,关键是在“斗”与“不破”之间保持张力,将共同利益最大化,将矛盾分歧最小化,管控分歧,增信释疑,实现世界秩序由战争冲突主导的“霸权政治”,向制度机制决定的“规则政治”转变。

三是同舟共济。“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人类的命运趋同性,是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合作性。它在尊重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等国际关系准则基础上,强调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提倡正确义利观,倡导亲、诚、惠、容等周边外交新理念,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倡导建立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倡导遵守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合作构建“一带一路”等等。这是智者的思虑,也是时代的命题。


涵养良好生态 擦亮“湖湘智库”品牌

省政协委员,省社科联常委,省远景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北冰

智库机构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参与者,在国家治国理政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湖南智库建设需要把涵养生态、优化环境作为下一步的重要工作,让“湖湘智库”在政治上靠得住、品牌上叫得响、成果上见实效。

一要倡导“研究无禁区”。实事求是、敢为人先是湖湘文化的鲜明特质,也应成为智库建言资政遵循的原则。各级政府机构要建立与各类型智库协商对话机制,建立内部争辩机制,问题研究不设禁区,鼓励不同观点的争鸣,并对不同立场和观点持包容和尊重态度,在观点充分“碰撞”的基础上形成共识、形成报告。通过明确“研究无禁区,宣传有纪律”的要求,进一步把政府对智库的引导和支持工作纳入更高水平的轨道。

二要完善决策咨询制度。各级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要建立重大决策的智库参与制度,实现智库参与决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通过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释放决策部门的咨询需求,对新型智库发展起到引导作用。要进一步完善购买决策咨询服务细则,明确购买范围、程序和双方的责任义务。要积极推进不同类型、不同性质智库改革,鼓励不同智库主体开展规范有序竞争,推动信息共享、成果共商、环境共建,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智力成果供给生态系统,着力提升智库公信力和影响力。

三要建设供需对接平台。我省智库要坚持服务大局,与时代共呼吸、同步伐,围绕“三高四新”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增强研究成果的前瞻性、可落地性、可操作性,切实为各市场主体提供智力支持。政府机构要建立决策咨询需求信息发布平台,围绕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的重大决策、重大战略、重要部署,引导智库研究方向,增强智库研究成果的针对性;省委、省政府的各职能部门和各类政研机构要与各行业各领域的智库开展合作,取长补短,解决渠道和人力资源不足问题。

四要建立智库成果的产权保护制度。咨询市场发育不足,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特别是社会智库发展的最大制约。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要积极建立购买决策咨询服务制度,建立按需购买、以事定费、公开择优、合同管理的购买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决策咨询服务供给体系,推进服务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满足多层次、多方面的决策需求。

焦点图